29歲兒子意外病故,我想不通很痛苦!怎麽才能想通走出來呢?
我們每個人因為業力的原因,來這個世界之前,要經歷的壹切都是自己設計好的,什麽時間離開,什麽時間遇見什麽人,選誰做自己的父母。妳的親人認為29歲離開是她的最佳利益,他才會走的。孟子說:夭壽不貳!其實對走的人都壹樣的,只是我們看不透。
基督教說神愛世人,教壹切愛他的 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就相信妳的孩子已經在神的國度裏幸福的生活了。
佛法講肉團身不過是皮囊,靈魂不滅。人走不過是回去換件衣服再來。
道教把睡覺稱為“小死”,這就是對人生的壹種警示。
希望可以幫到您!
妳兒子意外病故,是人生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心理學研究表明,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們為了應對這種壓力,會從身理和心理上產生應對反應。表現為難以控制的情緒悲傷,伴隨有身體免疫力下降,出現各種 健康 問題。
這些反應,如果時間不長,幾個月之內能夠走出痛苦,屬於急性應激反應。如果時間太長,還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則可能轉為慢性應激,會持續很長壹段時間,帶來更嚴重的心理和身理疾病。
1、放下心中的擔子,告訴自已,對兒子已盡心盡力了 。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特別是在天災,病痛方面,很多時候不是人力可為。即便現代醫學發展了,但我們也知道,還有很多病癥醫學是束手無策的。否則就沒有那麽多的絕癥了。
相信在妳兒子生病救治期間,妳和妳的家人絕對不可能袖手旁觀,妳們壹定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兒子。
至於回天無力,那不是妳的原因,妳和妳的家人已經盡心盡力了。
妳只有放下內心的自責悔恨內疚,把眼光從自己的內心往外看,妳才可能有往外走的想法和行動。
2、尋找合適的榜樣,進行學習,看看別人是如何做的。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喪子之痛,白發人送黑發人,妳不是第壹個人,也不是最後壹個。這種傷痛,稍註意壹下,其實也有不少人經歷過。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先生,2014年的壹天,他小兒子駕車去高鐵站接他返家途中,發生意外,出了嚴重的車禍。兒子當場死亡,73歲的田老身負重傷,頭部、頸椎、胸椎多處受損。知道兒子去世的消息,田老痛不欲生。他出院後壹年都沒能走出失去兒子的悲痛。
後來,是妻子的壹番話打開了他的心結,妻子和他討論了車禍現場的情景,當時作為司機的兒子,如果按自救本能應該把方向盤向左打,可以避開重創。但兒子沒那麽做,而是選擇了保全父親的做法,甚至在撞車後,還用盡最後壹口氣,把車開到了路邊停好,才伏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妻子說:兒子是用他的命換了妳的命,妳要為他活著,要不然他不是白救妳了嗎?
壹想到要為兒子而活,田老有了積極活下去的動力。他首先從康復身體做起,接著又繼續了他的評書事業,2019年3月,他編寫的書《評書表演藝術》出版。
妳兒子才29歲就離開了人世,這麽年輕的生命,走的時候該有多麽不舍,他還來不及為妳們盡孝,也來不及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如果他真的有在天之靈的話,他最大的心願壹定是希望家人 健康 幸福地生活。難道妳不覺得妳應該為兒子的心願做點什麽嗎?
建議妳從現在開始行動,首先從每天固定時間鍛煉身體開始。
由於受情緒的影響,妳目前的身體狀況也不會很好。
人的心理與身理是相輔相成的。
情緒的改善,可以先從鍛煉身體開始,當身體 健康 了,精力就會充沛,而精力充沛了,就可以做更多開心的事,做更多開心的事情,就可以慢慢平復心裏的傷痛,這是壹個良性循環。
所以,妳現在就開始行動,找壹個適合自已的鍛煉方式,每天固定壹個時間堅持。
最後用作家畢淑敏女士的壹段話與妳***勉:
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前些日子看到了壹個關於前世今生的故事,說在很久以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可是到了那壹天,未婚妻竟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壹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奄奄壹息,行將遠去。
這時,壹個雲遊僧人路過此地。在得知情況後,僧人決定點化壹下書生。於是他來到書生的床前,從懷裏摸出壹面鏡子讓他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邊,壹名遇害的女子壹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壹人,看壹眼,搖搖頭,離開了;又路過壹人,看了看,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女屍蓋上,但是站了壹會兒也離開了;又壹位路人走來,挖了壹個坑,小心翼翼地將屍體埋葬了。書生正在疑惑間,忽然看到畫面切換:洞房花燭夜,自己的未婚妻被她的丈夫掀起蓋頭。書生不明所以,迷惑地望向僧人。
僧人解釋說:“海灘上的那具女屍,就是妳未婚妻的前世,妳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壹件衣服。她今生和妳相戀,只為還妳壹個情。但她要報答壹生壹世的,是最後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刷地從床上坐起,病竟然痊愈 了!
我們常說,“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但事到臨頭,我們不是倒向“莫強求”的消極念頭,就是倒向“不松手”的頑固心態。
塵世間的壹切,都是無數因緣聚合而成,我們既要有追求的勇氣,也要有懂得放手的睿智。尼布爾有壹句有名的祈禱詞:“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能去區分什麽是可以改變的,什麽是不可以改變的。” 緣分這東西很奇妙,拒絕不了,勉強不得,來了擋不住,走了留不住,緣深緣淺,早有安排,緣聚緣散,命中註定!網上流行的壹句話很對,若無相欠,怎麽會相遇?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前世有緣,今生才相遇,前世相欠,今生來還債。
當妳碰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如果已成事實,那就坦然、從容地接受它,接受現實,並不等於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能挽回時,我們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後、拒絕面對。只有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畢竟,我們喜愛壹種事物的初衷,並不是因為失去它時要傷心。人生中的有些東西既然已經失去,不妨就坦然地面對,讓它失去吧。
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嘗死?”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壹個循環中的。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
人有生就有死,這是很自然的事。在人生的旅途中,許多不盡如人意之事都是必然存在的,遇到了,就該坦然面對。壹切事物隨我們的誕生而誕生,同樣,壹切事物也隨我們的死亡而消失。因此,我們不必杞人憂天—不必為壹百年後我們已不在人世時的事而擔憂,正如不必為壹百年前我們尚未出世時的事而哭泣壹樣。
我佛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