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北京:皇權的象征--紫禁城
紫禁城不是在建築美學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禮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說古老文化、政治體制、社會結構、禮制理念左右了建築審美取向,這正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審美的獨特性、根底性所在。紫禁城既是壹個實體,也是壹個象征體,更是壹個成為圖像之後能夠激發無限想象的空間。
紫禁城源自壹個偉大的構思、壹個偉大的規劃、壹個偉大的設計。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剛剛落成後,像以往歷朝歷代的皇宮落成後壹樣,照例需要壹些歌功頌德的詩賦。永樂皇帝朱棣讓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各自寫了《皇都大壹統賦》,李時勉寫了《北京賦》,從那些華麗鋪排的辭藻中,大體可以知道壹些關於紫禁城的規劃設計觀念。
“應天以順時,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載經載營;貫天河而為壹,與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東臨碣石,巨野亙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極閩越,西跨流沙,東涉溟渤;勢拔地,氣摩空;梢橫青天,根連地軸;包絡經緯,混沌無窮;仰在天之神靈,隆萬古之尊號……”
這些詞句看起來很玄虛、縹緲,其實,這樣的大思路、大視野對於紫禁城的營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人是相信天地相應,天地感應的。在永樂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參與其事的人們心中,他們將要建造的和將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間溝通天地的形象與標誌。北京城所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只有紫禁城是高大的,可望不可即。距離足以產生高貴,神秘方可保持至尊。
紫禁城的占地面積,紫禁城的建築群落與建築體量,以護城河為界,占地足足72萬多平方米。據說房屋總計是9999間半。但是紫禁城的內部布局卻是最講究突出核心與服從核心的。所有高達的建築都由中軸貫穿起來,中軸上最重要的是三臺之上的三大殿,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築,所有的空間,壹律以太和殿為核心,強化和渲染天子宮殿的穩固、崇高與至尊。連色彩也是這樣。整個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獨紫禁城是黃色的、紅色的。
紫禁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達鐘鼓樓、穿過紫禁城的長達8公裏的中軸線,那條偉大的軸線被稱為王者的中軸線。許多年以來,只有皇帝本人,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沿著中軸線進入紫禁城,進入太和殿。現在,所有人都可以像皇帝那樣沿著這條中軸線進入紫禁城。
那條引人入勝、偉大神聖的中軸線像壹束強光那樣照向這座城市裏最重要的建築。所有重要的建築都由這條大道壹壹貫通。禦道是用巨大的青白色石塊鋪就的,據說每塊石頭重達萬斤。禦道之外的東西都變化了,唯有這些石塊紋絲不動的存在著,見證著全部歷史。沿著筆直的中軸線走,通過重重門、層層墻才可到達太和門,九開四進、敞開宮殿式的太和門,這座天下規格最高、最尊榮的大門,這座明朝的皇帝們禦門聽政的大門,這座清朝入主紫禁城的第壹個皇帝即位的大門,才是天子宮殿的大門,穿過太和門,直向巍峨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確認皇帝的身份,確立皇帝的地位,所以必須把這座宮殿建成坐擁天下的宮殿。當年的皇帝刻意站在中央,坐在中央,天地之間唯他獨尊,沒有旨意、沒有召喚、沒有允許,不可上臺,不可入內。太和殿不只是壹座建築,更是壹處坐擁天下的位置。太和殿比中軸更重要,像壹個人的心臟壹樣,四面八方的建築群落將太和殿團團圍定。
為了它的坐落,2.6萬平方米的“土”字形臺基拔地而起,它在“土”字的“十”字交匯處。地基深入地下8.5米,高出地面8.13米,16.63米厚的堅實基礎牢牢鎮住近600年間所有強烈的地震,泰然自若地守護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不可動搖的地位。1453根雕龍雕鳳的漢白玉望柱,1142個漢白玉螭首,72根合抱的森林般的大木柱和更多數不清的木料撐起高達35米的殿宇,構成唯壹壹座面闊11間、進深5間、面積2377平方米的最大木構單體建築。正中設壹座高臺,高臺上只有壹個寶座,那就是淩駕壹切之上的孤零零的皇帝的寶座,與孤獨的寶座日夜作伴的是遍布殿宇內外的13433條金色的龍。太和殿最重要的用處也就是皇帝即位、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冊立皇後,元旦,冬至等慶典,真正的作用就在於它坐擁天下的地位、標識、符號、象征性的意義。誰爭到這個位置,就是爭到了天下。
說到底,紫禁城不是為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為皇帝建造的,是為了可以坐擁天下的那個位子建造的。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確切壹些應叫作宮城,已是城中之城的城中之城了。盡管如此,皇帝們還是要為他們的皇宮做壹道又厚又高的墻。於是,南北長約960米、東西長約760米,高11.2米,底寬8.62米、頂寬6.66米的紫禁城城墻矗立起來了。城墻上可容四馬並馳,成百上千的衛兵可以在四面圍合的墻體上環繞奔走。而環繞城墻的是總長約3300米,寬52米,深達6米,三合土夯底,條石砌幫,岸築矮墻,引玉泉山水的蕩漾碧波的護城河。紫禁城的河與墻把帝王宮殿的奢華繁復、宏偉壯麗、鋪排交錯及神秘擋在裏面,把單純樸素、方正肅穆、安穩安靜及其詩情畫意留給每壹位觀望者。雖然無聲,但卻時時刻刻提醒著妳:任何人不得攀爬,不得逾越。
有城就有門,有墻就有門。最高大、最威嚴的自然是前後、左右對稱開的紫禁四門——南門午門、北門神武門、東門東華門、西門西華門。午門為最,通高35.6米,比太和殿還高壹點。午門是歷朝歷代的獻俘處,也是處罰不聽號令者的地方。明清的紫禁城壹如其名,門禁森嚴。而在現在的紫禁城裏,遊客散盡,沈重又清晰的關門鎖門聲起落於千門萬戶之時,才仿佛真切聽到和感覺到來自哪個年代的聲音。那是壹種足以把人心揪入歷史深處的聲音。
進入紫禁城內部,發現在紫禁城外部獲得的那種強烈的整體感並沒能立即減弱。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星羅棋布無邊無際的散漫。紫禁城外迎接我們的是開闊的廣場、整齊的紅墻,和整齊的紅墻間的壹條條筆直的通道。上萬間房屋就是被這樣的紅墻和通道,圍合和分割成近百座大小不等的整齊的院落。紫禁城作為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連綿鋪排地占據了72萬平方米的巨大地盤,但它絕對不是幾何狀的等分切割,平鋪直敘。壹處又壹處,壹進又壹進,壹層又壹層,庭院深深的精致與婉約就這樣被輕松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裏,吸引著我們從偉大與輝煌中尋找細小的隱蔽和神秘。
紫禁城給了建築家限定的自由,從造型到色彩,而門窗卻給了建築家充足的空間。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築集中在中軸線上。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大窗窗欞造型全都是最高級別的三交六椀菱花形狀。其次為雙交四椀菱花形,大面積鋪排、鋪排出紫禁城最炫目的艷麗與輝煌。除了這些重要建築的窗戶壹定要營造出至尊莊嚴的輝煌來,其余大小建築的窗戶在等級的範圍之內,還是可以生出不少的花樣來:圓形的、方形的、如意形、燈籠形、松形、竹形、梅形窗出現了,窗欞組成的回紋、球紋、冰裂紋、“卐”字紋、“壽”字紋、“福”字紋、竹葉紋出現了。這些皇家窗戶,總是讓人感嘆裝飾的華美而不大關註甚至忘卻了它們通風、采光的實用功能。屋裏屋外、裏面外面,也就是壹窗之隔,但這壹隔非同壹般。
?紫禁城內所有的墻面,所有的建築外立面,連色彩也獨有獨尊,行走其間,觸目皆紅,紅色的柱子、紅色的門窗、紅色的墻,說是被淹沒於紅色海洋也不為過。而最給我們視覺大沖擊的,除了大片的黃色大屋頂,還是大片的黃色大屋頂。連綿鋪排的黃色大屋頂,流暢著清晰的壹條條黃色龍脊壟溝。而道路的地面、院落的廣場、房屋的根基則是灰色系列,灰白的石、灰的磚、深灰的“金磚”。這些色彩極端的鋪張、反復地渲染、張揚到極致。
?但紫禁城並不滿足只擁有這樣最奪目的色彩,它還需要有在這樣大紅大黃中更為出色的色彩,它需要在最暗淡的地方有最能出色的色彩,這就是能使最暗淡的地方成為最亮麗、最繁華之處的皇帝的彩繪。紫禁城建築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有彩繪的建築占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在異常繁復的木結構上作異常繁復的油飾彩繪,繁復復繁復,奢華無以復加,極端的顯示出至尊與榮耀,還有無與倫比的華麗。
?或許是出於安全的角度考慮,更多是為了營造莊嚴肅穆的皇家氛圍,除了幾處花園,紫禁城不大鼓勵花草樹木的生長,更不準豢養狗啊、貓啊之類的寵物。皇家規制下的造型色彩也不允許隨心所欲,那麽在覆蓋著所有屋頂的琉璃上做文章就是最佳選擇了。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著黃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多少年過去了,我們在高處依舊能夠看到在金色的太陽照耀下恍恍惚惚浮動著黃色光芒,就是那些被琉璃覆蓋起來的連綿鋪排的壹座又壹座大屋頂放射出來的。在紫禁城裏,開得最旺、最盛,怎麽開也開不敗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琉璃花,高風亮節的蓮花;花朵碩大的富麗的大麗花;富貴的牡丹;安居的菊花;纏枝卷草也是隨處可以看到。
圖案的精致、比例的適當、色彩的和諧、造型的典雅成全,在浮光掠影中分享著感官視覺的愉悅。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是倫理的空間,也是極具特色的建築審美文化。紫禁城的偉大、紫禁城的輝煌就是這樣產生的。
紫禁城最北靠近神武門有壹處園子叫禦花園。皇城、宮城的營建還是很講究環境、風水,很有生態意識的。所以壹定要建壹處禦花園,東西130米、南北90米,占地將近1.2萬平方米的禦花園,讓皇帝、尤其是皇帝的女人們、孩子們有壹個接近花草樹木的地方。禦花園是供宮裏的大小主子們休憩遊賞的。在紫禁城西邊郁郁蔥蔥的18棵古槐樹西邊的慈寧宮花園供太後太妃們修心養性,拜佛誦經。而位於紫禁城東部的寧壽宮花園,則是乾隆皇帝心造的壹個幻影,並千方百計地將其打造成具有江南園林風味的花園。因為是為乾隆自己修的,所以也叫乾隆花園。
因為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壹時謙虛,說了句“予不敢上同祖皇,至六十年即擬歸正”的大話,所以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就開始修建這個太上皇宮殿。乾隆花園更像是他眼裏心裏壹個大好山河的微縮版。他雖然讓出帝位,但他仍然要端坐在中軸線上三大殿的旁邊,眼睜睜地盯著他的繼任者。25年後,當他真到了該住進去的時候,他卻依舊住在養心殿把持著朝政,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也未曾在寧壽宮居住過。
?對於沒有幾處綠蔭的巨大無比的紫禁城來說,最北面的禦花園、東邊的乾隆花園、西邊的慈寧宮花園和武英殿東側十八槐壹帶,真是毫無生氣的紅色紫禁城裏僅有的幾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彌足珍貴。紫禁城西北角的英華殿左右兩側,樹葉茂盛的菩提樹鋪排了半個院落,據說是明神宗生母李太後親手栽植,秋天籽粒落地,棕黃色,光滑瑩潤,大多成了宮裏人誦經的串珠。所以乾隆命名為菩提樹,其實它的真正名稱是小葉檬椴。禦花園裏有名的絳雪軒,是因為軒前的五株古海棠得名的,康熙春日賜宴在內苑,就曾“觀花於絳雪,玉樹臨風”。可惜這樣的好景致早已消失了,古海棠變成了壹叢不怎麽惹眼的灌木太平花了。雖然開出的是素雅清甜的小百花,可是比起香雪海的氣勢就差了很多。可宮裏的人卻很看重,把太平花稱作“瑞聖花”,並把它與命運連接在壹起,花若繁盛,天下太平。可惜花不遂人願。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廢墟間竟有太平花開放。1911年,太平花開得格外繁盛,可是沒過多久,末代皇帝就簽發了“退位詔書”。
紫禁城中這些蒼老的生命無聲地撫慰著寂寞的宮殿,而它們也最能震動人們。它們看遍了紫禁城裏的24位皇帝壹個個怎樣的走來,壹個個又怎樣的離去……還有無數的後妃、宮女、太監,壹個個怎樣的走來,壹個個又怎樣的離去……
當紛紛揚揚的雪花在紫禁城裏舞動起來,似乎壹切都消解了,壹切都消失了。蜿蜒起伏的金水河也在飛雪中舞動了。紫禁城被覆蓋得靜謐、安逸、幹凈,仿佛什麽也沒有發生過,只留下偉大的建築在純潔的世界裏盡情地展現它的完整與完美。太陽更亮、白雪更白、紅墻更紅、黃瓦更黃。在這座宏大無比的中國宮城中,再大的雪也不顯得沈重,再厚的雪也不顯得冰冷,上下壹體,河山***色,天地莽莽原本就是紫禁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