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是誰作的呀?
《康定情歌》,又名《跑馬溜溜的山上》,壹首節奏明快、旋律優美、雅俗***賞,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廣為傳唱60年的中國最優秀的民歌;上世紀七十年代作為唯壹中國歌典入選美國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作為“宇宙之音”隨著“旅行者二號”宇宙飛船在太空播放;九十年代末又作為唯壹中國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首民歌。
就是如此征服人類心靈的壹首情歌,其作者,準確地說,其采編者卻壹直不為人所知,以至於歌曲誕生地——四川省甘孜州的媒體曾懸賞征求作者線索。後經方方面面艱苦細致嚴謹的查訪考證,直到2002年,才確定其改編者是福建泉州市惠安縣人吳文季,而此時,距這首歌走出深山,被廣為傳唱已整整56年的時間,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她的采編者吳文季也已經長眠地下26年了。
2006年是《康定情歌》采編六十周年和吳文季逝世四十周年,福建省惠安縣人民政府和吳文季家鄉洛陽鎮政府舉辦了壹系列紀念活動,並計劃整修吳文季故居、建立紀念堂。
12月中旬,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清專程到惠安洛陽對吳文季的生平和事跡作實地探究,瞻仰了吳文季故居,到吳文季墓上敬獻鮮花,並撰文稱吳文季“是壹位不朽的音樂家”,“壹生與光明同行,也永遠與光明同在”,“為中國民歌的傳承出新、為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世界音樂事業做了偉大貢獻”。
《康定情歌》作者之謎
四川省瀘定縣,因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而名揚天下,在縣城邊建有壹個紀念公園,園內有壹“四歌亭”。亭內立壹四面體石碑,碑的三面各刻有壹首歌,連詞帶譜。第壹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三首歌中,前兩首詞曲作者都明明白白刻在碑上,唯《康定情歌》沒有作者。
雖然《康定情歌》是首民歌,但其記錄、整理者是誰,幾十年來壹直是個謎。
1996年4月30日,四川省的《甘孜日報》稱《康定情歌》的作者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難解之謎”,懸賞壹萬元人民幣欲解開這個謎。全國數十家報紙第壹時間爭相轉載了這壹消息,各種信息、線索紛紛湧向康定城,爭訟也由此而紛起。其作者從大音樂家的王洛賓和羅念壹,到大畫家的豐子愷以及吳作人夫婦,甚至舞蹈家戴愛蓮等等,都有說法。2001年中國西部康定情歌節組委會更是懸賞五萬元尋找《康定情歌》作者的線索。
四川方面對此事極為審慎,做了大量細致深入嚴謹的查訪,並終於有了權威部門認定的結果:二十世紀40年代中期,位於重慶的國立音樂學院學生吳文季到康定采風時帶回了這首民歌,由著名作曲家江定仙配了曲,首唱者為當時的著名歌唱家喻宜萱,借助灌制的唱片隨即風靡全國;1949年喻宜萱在英、法等國舉辦演唱會,把它唱出了國門;真正使《康定情歌》蜚聲國外的是在1952年,康定中學的五位藏族學生在維也納世界青年聯歡會上,為這首歌捧回了銀質獎。
2002年9月10日,四川省甘孜州副州長陳加林、州委宣傳部副部長郭昌平壹行四行,千裏迢迢來到福建惠安縣洛陽鎮,瞻仰了吳文季故居,並到吳文季墓前獻花,代表康定人民感謝這位音樂家讓《康定情歌》走出深山,傳遍全國,播向世界,飛往太空。至此,《康定情歌》采編者之謎終於破解。而此時,她的采編者吳文季已經長眠地下26年了。
吳文季其人
影響如此之大的壹首歌曲,其作者為何會不為人知數十年呢?吳文季坎坷的壹生或許能解答這個問題。
據泉州市地方誌編委會提供的記載:吳文季,1918年3月31日出生於惠安洛陽鎮。從小聰慧樸實,工文能詩。中學時因父吳順早逝、家營布店又連遭兵匪洗劫,生活困頓而輟學。1938年夏,為尋找抗戰救亡道路,毅然棄教前往武漢,幾經周轉考入當時國民黨的“戰幹團”。1941年考取重慶中訓團音幹班。1943年考取國立重慶青木關音樂院聲樂班。他熱愛民族音樂,醉於民間采風。在四川期間采集改編的《康定情歌》,很快就傳遍了世界。
抗戰勝利後,他隨遷到更名的國立南京音樂院繼續學習,任南京音樂院學生自治會主席。他以南京學聯團成員的身份,參與領導了1949年震驚中外的南京愛國學生“四壹”大遊行示威。他還是這次大遊行主席團推選前往偽總統府送請願書的四個學生代表之壹。南京解放後,他投筆從戎,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文工團、總政文工團工作,任研究員、歌唱組副組長等職。1952年他在北京首唱和領唱《英雄們戰勝大渡河》,“震動了中國樂壇”。
1953年12月,他因遭猜忌,被遣送回鄉接受審查,從此斷雁孤鴻,天涯淪落。他雖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此後譜寫的《豐收之夜》、《八級浪》、《惠女頌》等優秀歌舞樂曲,晉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均獲盛譽。1966年5月1日於故鄉病逝。
誌書的記載肯定了他在中國音樂史上的貢獻,但命運的坎坷卻讓他將采編《康定情歌》的經歷深埋在心底。連同他曾經有過的短暫感情壹樣。
吳文季壹生未娶,他的侄子侄女們回憶說,小時候經常聽到叔叔哼唱《康定情歌》,但他從未向家人透露過自己采編這首歌的事。
據與吳文季侄兒同學、現退休專心於洛陽地方史研究的陳德杉先生介紹,吳文季在總政文工團時曾有過壹段美好的感情經歷,後因自己的“身份”,終不敢讓那段感情繼續下去。所以盡管他采編出了世界上最美的情歌,卻終於沒有得到愛情。
吳文季的故居座落在惠安縣洛陽鎮萬安村下街和合巷17號——壹條寬不到壹米的小巷裏。矮小破舊的小屋,壹個淺綠色的軍用挎包和壹個軍用舊水壺特別顯眼,因為堅信自己沒有歷史問題,1953年回鄉時他只帶回了這兩樣東西,而將大部分手稿留在了總政文工團的宿舍裏。哪知他終於在1966年含冤早逝,20年後,歷史才給了他公正的評價。
如今,這位壹生坎坷的音樂家長眠在離家鄉古鎮約5裏路的鳳窩山坡上,每天伴著洛陽江的潮聲。1986年被“平反”後,他的同事、朋友和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為他立了壹塊墓碑,上面鐫刻著“他壹生坎坷,卻始終為光明歌唱!”
每年的清明節和他的祭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相關部門、音樂界人士等都會自發地來到這裏,祭奠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