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生平故事
國學大師南懷瑾負笈求學的生平故事
抗戰軍興,年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遊,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報效國家。在川時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有壹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誌淩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墾殖,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閑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僧奇士。復又辭去教職,棄隱青城靈巖寺,再遁跡峨眉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雲雲。?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壹家著名的靈巖禪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在此住持。當時不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裏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壹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 天下 ,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典,棲誌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沈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高懸,宗風耀爍,壹時影從之名流學者不惜千裏跋涉而就教於先生。
南先生於休假閑暇亦時常往來於青城山,在寺裏小住,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墻,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時正值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非同壹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壹,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僅靠 雨水 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跡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先生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致終生受益無窮。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僧眾舉行了壹次禪七,又欣然題筆為大坪寺作了壹幅禪意雋永的 對聯 ?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壹亙;何處見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壹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更是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壹。南先生在壹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獲甚豐。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其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 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許是由於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壹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在此期間,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先生傳授了顯秘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付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然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先生有詞雲:?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將離川的惘悵,還是哀民生之多艱,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禪語,或許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國學大師南懷瑾至臺化雨的生平故事
南先生取道重慶,離川赴滇,講學於春城雲南大學,其間又短期回到蓉城,講學於四川大學。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裏,旋即歸隱杭州天竺,細細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廬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臺灣。
南先生初蒞臺灣,受朋友慫恿,壹時興起,與友人合作經商,然適逢時變,加之友人經營失誤,竟至本利無歸,陷於困頓。然先生未加責怪,反於友人多方撫慰,並備酒肴款待,聞者無不感佩。斯時,先生棲身基隆海濱壹陋巷中,闔家六口擠在壹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子女尚在髫齡或繈褓,生活甚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當時之境況:?運厄陽九,竄伏海疆,矮屋風檐,塵生釜甑。?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脫,故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並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臺的第壹部巨著《禪海蠡測》,就禪宗要旨、公案、機鋒、證悟、神通及與丹道、密宗、凈土諸法之關系,鉤玄剔要,精微闡述,為求證無上菩提大道者,架設壹條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遷居臺北龍泉街,寓於壹處菜市場中,環境喧鬧,汙穢堆積,雖身居五濁陋室,仍每每右手執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蹬著搖籃,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鬧,又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之作。?自從壹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前者探尋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門、悟證真空妙有的壹部奇書,更是抱本修行、閉關悟道、直至證果均須臾不可離身的修持指南。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壹百零八個人生 思想哲學 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饑?,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饑己饑?,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幾年後,先生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其間,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面對當時學術界對禪學與道家的諸多誤解和歧見,先生揮如椽巨筆,寫出《禪宗與道家》壹書,正本清源,全面闡釋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禪宗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該書亦以翔實史料縱論正統道家及隱士、方士、內丹、外丹各派源流變遷及其修煉要旨,使學術界耳目為之壹新。該書壹經問世,各界讀者若久旱之望雲霓,迅即暢銷島內外,南師之名遂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1969年,南先生以?熟讀經書徒論議,實行道義太伶仃?,不忍中華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發願?欲為天心喚夢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欲為臺港 工商 社會註入中華文化之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務於社會與大眾。
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臺北市青田街,雖為壹室壹廳的小公寓,卻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廳中懸掛著南先生親筆題寫的兩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納百川,龍奮風雷開宇宙;天容萬象,鵬飛窅冥啟東西。?其氣勢自是非凡。難怪莘莘學子、各界賢達深深為之感奮,捐資出力,***襄勝舉。
協會會務繁忙,先生講學範圍又極廣,除深入淺出講述儒、釋、道三家之學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中國 企業管理 ,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堪輿、蔔易之學前往聽講者極為踴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裝革履,風趣 幽默 ,侃侃而談,聽眾每有所得,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大,三遷其址於臺北信義路二段之復青大廈。其間,南先生不殫勞苦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四、五篇,皆為通宵達旦之作。雜誌壹期期面世,其中連載的長文《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引起眾多讀者的熱列反響。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原理,參以中西 醫學 學術成果,對數千年來各家修道者的修持 經驗 ,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先生對歷代禪門祖師公案予以新解的《禪話》相繼刊印了單行本,以解學人之渴。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誌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歷史 的經驗》、《新舊的壹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麽》、《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 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壹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其中相當壹部分為學生整理的先生講學記錄。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與袁煥仙老師合著之《維摩精舍叢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真是著作等身,蔚為奇觀。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貢獻給了社會大眾,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
國學大師南懷瑾傳播不倦的生平故事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處頓成 熱點 ,在臺、美時的門生故舊往來如梭,大陸政商界重量級人物亦不時來訪,世界各地的參禪修道者更是函電交馳,時時請教。先生壹如往昔,不辭辛勞,熱誠相待,有函必復,其情其景,甚為感人。雖然在臺時,蔣經國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請益,臺北政要如王升、馬紀壯、肖政之、崔之道、劉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於先生門下,然先生絕口不談 政治 ,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已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身體力行,以利益天下眾生。
1993年農歷正月 初三 ,廈門南普陀寺的 節日 氣氛比往常更濃烈,許多大陸人士從各地紛紛趕來,還有不少人士從美國、加拿大、法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專程前往,參加這裏舉辦的壹次別開生面的禪修實踐活動,其中包括括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傳洪、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李登輝擔任總統時的辦公室主任蘇誌誠、立法院王金平、以及後來菲名蜚名中外的篆刻藝術大師劉興、著名作家葉曼(《世間情》壹書作者)。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此次禪修活動的主持人南懷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的再三邀請下,首次回到了闊別四十余年的故土。
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之學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人體生命科學的內涵,如何使之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始終是中國文化事業上的壹個重要課題,對此南先生已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此次禪修活動,即是南先生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古代佛教禪七形式所進行的壹次修持實踐。對於此次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自致函 祝賀 ,中***廈門、市政府為此舉辦了大型歡迎宴會。與此同時,南先生將他關愛的目光投向了直接關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2004年10月中旬,清華大學在上海舉辦高層經理人研討會,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講。壹連四個小時,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語連珠,對中國當代社會走向及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見令全場與會嘉賓嘆為觀止。
2005年9月28日,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56周年的 紀念日 ,這天,南先生應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界 成功 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話題仍是中華傳統文化。演講中,先生口若懸河,詼諧幽默,既深入淺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地指出,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麽叫?事業?,其中,?事業?的定義在《易經系傳》裏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那就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他解釋說,?壹個人壹生裏做壹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家,這個才叫事業。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因此他為萬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沒。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黴到討飯的,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在座的工商界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賺錢很多,要講事業那還差得很遠。?對先生鞭辟入裏的論述,與會工商巨子贊不絕口,都說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麽叫?事業?。壹位全國工商聯的負責人感慨道:?我是負責光彩事業的,查過《辭海》,竟然找不到?事業?這個詞。今天聽南先生講中國文化,才幡然大悟。?
2006年8月4日,南先生為《文匯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講座又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主題演講,對當今新聞與出版業面臨的種種挑戰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壹個人生目標,要為社會負起責任來,新聞出版不應稱為媒體,而應是文化先驅。他強調出版應有精品意識,?但得流傳不在多?,而 教育 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標也沒 辦法 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講中,先生鼓勵現代人要讀歷史,要獨具慧眼,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要對社會多些善意的建議,他指出,惡意的批評很容易,善意的建議很難,可行的建議就更不容易。先生長達四個小時的講演,令與會二百余位海峽兩岸新聞、出版界人士眼前壹亮、豁然開朗,人人皆感如飲醍醐。?在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裏,還有這樣壹位眾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奉獻自己的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文佛以來的偉大教化,薪火相傳,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