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的武術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創始人是清朝光緒年間最末科武舉王永春,該拳創於光緒十八年(1892)。
王雲生的螳螂拳考描述:
螳螂拳始創於梁武帝年間之王郎,帝初年,當時之名家雲集少林比試拳腳,山西太原郡有王郎字法明,入茅山隨師陶弘景字通明謚真白學煉丹術,兼習佛道及拳腳,陶隱居傳貍拳於朗。郎得此拳後輿少林僧較之,數戰未勝。僧嘰笑之曰:移山倒海何足驚,茅山道士久落名,有人學得佛門業,束手敢敵百萬兵。郎聞之愧憤交加,氣鬰至癲。壹日棲於樹下,忽聞樹上有蟬鳴,舉目見壹蟬與螳螂爭鬦,蟬用四足不能勝其螳螂之兩臂,蟬墜地,螳螂逐而捕。郎心頓悟,取其歸,並以草桿戲之,取其法,朝夕苦修,將螳螂捕之功悟徹拳理中。數日覆寺中與僧較技,郎以螳螂之雙刀手法,壹叼壹刀,封其雙目,系敗諸僧。諸僧敗北,方丈遂請郎入寺,授其法,創出第壹法,即雙螳螂,後又傳蹦捕手法及捕蟬之法。其第壹套拳,名曰蹦捕,其手法有三十六招,因郎原習貍拳,故此拳中還留有貍拳手法。又創出螳螂捕蟬拳,最後又亂接壹套拳,郎在寺傳授三年後,隨師覆茅山隱居修練不出。其師陶公曰:今數十年中,能勝少林者鮮矣,汝今勝之,可謂螳螂縂敵矣。師並為郎隱居誌銘雲:紱冕豈榮,雖璜非寳,萬禮求真,緘茲內抱。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日升仙,出太宵經,並有拳術刀劍録等著。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傳留少數人,更是輕不外傳之拳法。
到宋末時,福居禪師刪集了拳術刀劍録,又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冩了少林衣缽真傳羅漢短打秘鑰,即所謂之少林螳螂拳,但此拳亦不輕傳,只有少數人能學得此拳。
螳螂拳傳於民間是在國朝乾隆末年,有山東茶縣西北蘆郷雲花觀之升霄與少林寺僧関系頗好,學得螳螂拳。升宵學得之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鑰,並有增補。
京都城西直門外白雲觀閆玉清亦好武術,遨遊大江南北求師訪友,得升宵傳以螳螂拳法,閆以為此拳應為世用,隨將此拳傳於旗人項思準,項傳於直棣滄州白兔莊楊俊譜。
道光十二年,王科辰舉,山東陽信縣知事衙內有捕快山東平度人李之剪,爰習拳腳,項見其人品端正,勤修好學,經其引見,拜見升宵為師,學得螳螂拳。
李之剪先後在閩侯濟南任過捕快,當過擭衛,設過鏢局。告老還郷後,足跡天下。在光緖十四年至福山煙臺傳螳螂拳於王雲生及郝順昌二人。白日傳拳於王雲生,晚宿郝家,傳拳於郝。
王雲生以螳螂拳為主綜合所學諸家拳法潛心研悟,應自家堂號“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鬥,取名“七星螳螂拳”。隨之其師弟郝順昌也創出“鴛鴦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