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可動的清明上河是誰開發的?

可動的清明上河是誰開發的?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館“東方足跡”展區的壹大看點,它是怎樣“動”起來的?記者將問題拋向展項負責方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水晶石負責人於正的回答不是技術,而是數字:動態的《清明上河圖》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制作,高6.3米、長130余米,約是原圖的30倍,需要12臺電影級的投影儀同時工作;整個活動畫面將以4分鐘為壹個周期,展現城市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

原來,這壹個個數字背後,是創作團隊對古本《清明上河圖》的重新解讀和制作。首先要保留原作的原始風景和建築。看起來只是將原作上人物去掉的簡單工序,卻大有講究。於正介紹說,壹來要保留原作的所有特征,數百棵樹、數百座建築壹個不能少,色調、畫風也壹點都差不得。可原作有上千年的歷史,要放大30倍,很多細節必須重新修補。二來還要為這些背景制作透視效果,草木建築之間的遮擋關系、陰影分布,以及在晨昏不同光線下的變化,都是創作團隊壹次次調試比對後才確定的。

古本《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多少個人、多少只動物,業界壹直有爭論;但在中國館的動態《清明上河圖》中,有多少個人、多少只動物必須壹清二楚,才能保證每個動態的造型都有屬於自己的動作。為此,在相關古籍專家的指導下,水晶石在新作中不僅保留原作中最具代表性人物,還根據同時期的其他畫作,創作出新的人物。成百上千張草稿後,才有了如今壹群群衣著打扮、行為舉止都符合北宋時期特征的行人遊客。至於具體的動作,盡管在技術制作上和大部分動漫沒什麽區別,可要展現出原作入木三分的寫實主義,必須從細微處著手,“舉個小例子,在駝隊走過街市時,旁邊的行人不能各管各的,而是要讓路或者側目觀看,這樣才自然。”於正說,為了讓每個人物的動作和不同人物間的關系都得到精心設計,最多時有70多人***同為《清明上河圖》的“動”努力,而從項目啟動到大樣完成,總***花了近兩年時間。

正因為此,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才具備很多新亮點:在原作中,有壹艘大船正要穿越虹橋的拱洞,船夫壹臉嚴肅、行人探頭張望,但船究竟過橋了沒有?新作給出答案:船夫們有的用竹竿撐岸,有的用長竿鉤住橋梁借力,有的用麻繩挽住船幫,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終於,在壹番緊張的忙碌後,大船晃晃悠悠地通過了虹橋。至於夜晚的城市是怎樣的風景,也只有動態的《清明上河圖》首次進行了大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