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愈演愈烈?
烏克蘭問題是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已經超出烏克蘭的範疇。所以這並不是壹場嚴格意義上的內戰,而是名副其實的代理人戰爭。
從軍事上看,烏克蘭內戰初期政府軍約16萬的部隊,用於東部方向的約5萬人。而當時東部武裝只擁有2.5萬人,駐歐美軍指揮官曾宣稱約有1.5萬俄羅斯軍隊進入過烏克蘭東部,但真實性有待商榷。姑且說烏克蘭內戰初期大概是政府軍5萬對東部武裝聯合軍4萬人,但是烏克蘭在只是獲得了北約名義上的支持的時候,就直接開懟已經獲得俄式重型裝備的東部軍,其結果可想而知。政府軍由於軍費不足導致裝備老化、士氣低落,再加上戰術失誤,讓東部軍利用“零敲牛皮糖”戰術以多打少的壹口壹口吃掉。並且在頓涅茨克和傑巴利采沃遭到重挫,被擁有遠程火箭炮和重型榴彈炮的東部軍消滅和俘虜上萬人。盡管後來政府軍抓壯丁湊出來幾萬人的部隊,但由於缺乏訓練和士氣不足,在之後的壹系列小型戰鬥中,幾乎以“炮灰”的形式被消滅俘虜。2014年9月-2015年初,烏克蘭政府軍在東部戰損比高達20%,使得政府軍在分裂的頭壹年最好的機遇期裏未能達成統壹。之後隨著國際介入與東部軍基加固防禦陣地,政府軍目前沒有辦法發動大規模動作,轉而以特種戰、暗殺對敵方將領來保持對東部的軍事壓力。
從政治上看,在烏克蘭局勢對基輔政府最有利的2014年,政府軍沒有把握機會統壹,軍事上的無能使俄羅斯堅定了支持東部武裝和加速吞並克裏米亞的進程。俄羅斯的政治企圖是借烏克蘭內戰,吞掉克裏米亞,而在消化克裏米亞之後再謀求烏克蘭東部,所以俄羅斯不會讓烏克蘭內戰輕易的結束。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政治意圖是利用烏克蘭內戰敲打烏克蘭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並借機消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實力,而克裏米亞的獨立使得北約壹下子警惕起來,從而加大對基輔政府的投入以保證擁有烏克蘭的緩沖區。所以目前平衡的狀況是北約與俄羅斯都願意看到的。
從經濟上看,在2014年9月21日,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就已經承認政府軍已損失了現役武器裝備的60%至65%,烏克蘭政府不得不大量投入軍費來保證戰爭支出,而在2015年2月份,烏克蘭外匯儲備僅剩下了64億美元,而且每天還在以500萬至1000萬美元的速度銳減。從2016年開始,烏克蘭經濟部門預計未來4年面臨高達4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所以烏克蘭政府拿下東部武裝的機會越來做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