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誰能介紹壹下美國的啤酒產業

誰能介紹壹下美國的啤酒產業

壹、美國啤酒業的發展歷程 17世紀初,第壹批歐洲移民將啤酒及其釀造術帶到北美大陸。美國獨立後,其不斷擴大的啤酒消費市場、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良好的社會及自然環境吸引著歐洲的、尤其是德國的移民先後建立了許多啤酒廠。那時沒有冷藏保護的桶鮮啤,由馬車運到遠處必然變質,所以啤酒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平均銷售半徑被局限在幾十公裏之內。啤酒廠規模都很小,幾乎每個居民點都有壹家。19世紀70年代,美國小啤酒廠數達到歷史的頂峰***有4100多家,但是年產量在500KL以上的卻屈指可數。 19世紀70年代開始,在第二次技術革命(電力、內燃機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用三十年時間迅速完成近代工業化,至19世紀末,成為世界制造業第壹強國。這壹時期,鐵路沿線與大城市人工制冷冷庫的建立、冷藏運輸車廂的大量配置使啤酒的保質期延長;鐵路的大發展使啤酒廠家能突破地域限制開展業務;巴氏殺菌技術從歐洲的引入使啤酒的穩定性大大提高;玻璃瓶取代傳統大木桶的技術創新大規模生產的新時代到來。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導致啤酒銷售半徑擴大。這壹時期,啤酒廠的規模增大,數目明顯減少,至1900年只剩1500多家。 20世紀前50年,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生產規模的擴大,美國啤酒酵母企業進壹步減少。1917年美國加入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啤酒廠已減少至1200多家。壹戰後美國成為綜合國力第壹強國,啤酒業欣欣向榮。不久,美國啤酒廠數目進壹步銳減,由於飲酒過量造成的汽車交通事故及其他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國內禁酒的呼聲日益強烈。1920年初美國全面禁酒,致使整個啤酒業全部停產,長達十多年的禁酒期及1929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使許多啤酒廠變賣了土地、廠房、設備或轉投其它行業。1933年禁酒令解除,只有700家啤酒廠恢復了生產,其它的已倒閉,再也不能開工了。幾年後美國迎來了使之真正強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前期,美國保持中立,倒賣軍火,後期參加反法西斯陣營。雖然糧食、原材料、運輸能力主要滿足戰爭的需要,但由於戰火未燃及本土,二戰期間美國啤酒業仍有壹定的發展。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經濟空前繁榮。經過多年的積累,美國啤酒業有幾年企業已達到幾十萬kl的年產量,具備在全美擴張的能力。經過長期的醞釀,美國啤酒業集團化的時機已經成熟。 20世紀後50年,大致是美國啤酒業開始至完成集團化的50年,大致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前期階段:1946年前幾大啤酒企業主動出擊,紛紛至東海岸城市集中、生活富裕的地區收購小啤酒廠,標誌著集團化進程的開始。大型企業在全美範圍內並購或新建生產廠,搶占戰略制高點,進行戰略布點。為了快速搶占市場及銷售渠道以並購生產廠為主,伴隨著價格戰風起雲湧,大量小型企業被淘汰或被並購,1959年全美只剩20多個啤酒企業,***40多個生產廠。至70年代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集團控制了大部分市場以此為標誌集團化初步完成。 中期階段:有價值的小啤酒廠已被收購殆盡,各集團開始以擴建新建生產廠為主。在穩固擴建自身各生產廠的同時,各集團在全美範圍內高起點建立大型新廠,在各地楔“釘子”,行業布局得到明顯優化。有些大型啤酒集團實力較強的子公司還建立了孫公司。整個局面是互相交錯,價格戰異常慘烈,所有行業自律價格協議,轉眼之後即淪為廢紙。為了凈化市場取得壟斷利潤,每個大型集團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優勢競爭區,這樣就形成了若幹勢力範圍。十多年後,大部分集團敗下陣來,並入其他優勢集團。1985年十多個集團壟斷了2000萬KL市場中的絕大部分,其中前十大集團占據總產量的93%,前五大集團占據總產量的80%,以此為標誌集團化大體完成。 後期階段:大型集團的勢力範圍劃分較明確,價格戰漸漸平息。各大集團都控制了不少的生產廠,其中AB最多時曾控制了50多個生產廠。這時各大集團感到自己的小生產廠,如果在別人的勢力範圍內無利可圖,如果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則不利於集團整體效率的提高,於是逐步縮減直至關閉那些經營不利、地理位置不利的中小型生產廠。根據不同的情況小廠或轉賣、或改作開發房產與遊樂園、或進行多元化經營。大型啤酒集團對戰略位置重要盈利能力強的大型生產廠加大投入,進行擴建,行業的生產能力明顯向大型生產廠集中。隨著行業的高度集團化,美國啤酒業大型集團的產量不斷加大、數目不斷減少。隨著生產的高度規模化,美國啤酒業主要生產廠產量不斷加大,數目不斷減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啤酒消費的飽和化,美國啤酒酵母業規模達到近2400萬KL的頂峰。在二十世紀末,經過最後的幾次兼並,美國啤酒業格局也基本定型。1996年美國第四大啤酒集團柏斯特藍帶公司(1844年由德國移民柏斯特先生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建立,曾經在19世紀末期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開始與中國啤酒企業合作。美國藍帶是每壹個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洋品牌,曾風靡壹時,為國人所熟悉)將其位於密爾沃基的總部生產廠出售而退出美國啤酒業主流,使全美97%的啤酒產量集中於前三大啤酒集團,經此為標誌集團化徹底完成。 美國啤酒業數百家企業經過五十年的激烈較量,最終轉化為康勝公司(Coors,第三名)、為勒公司(Miller,第二名)、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簡稱AB,第壹名)三大啤酒集團,***22個生產廠。大浪淘沙,美國啤酒業在各個時期曾經先後建立的幾千家企業中,這三家掃滅群雄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美國啤酒業各個時期曾先後建立的數千個啤酒生產廠中,只有這22個在激烈的競爭中經過不斷地擴建,發展成為了主要生產廠。 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下,全球啤酒企業並購事件風起雲湧,啤酒業集團化大趨勢進壹步在全球範圍內明顯化。目前,全球啤酒業前十大集團已經集中了全球啤酒產量的70%,而且這壹趨勢仍在繼續。新世紀,美國啤酒業或與其他中家大型啤酒集團聯合組建巨型跨國公司,或主動出擊在海外掀開大規模並購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