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鼠疫最新消息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前,北京市烈性傳染病流行很多次。霍亂自1821年傳入後,於1826年、1840年、1902年、1919年、1926年、1927年、1928年、1929年、1931年、1932年、1938年、1940年、1943年先後流行14次,死亡人數很多。 雖然最遲在16世紀,北京已經用種人痘的方法預防天花了,19世紀初又接受了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可是壹直到解放前夕,天花還是年年在北京流行。根據1949年解放初期的調查,北京市當年遺留255名天花患者,死亡109人。 其他傳染病如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回歸熱、白喉、猩紅熱、痢疾、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發病及死亡者也很高。據1949年統計,北京城區200余萬人口中因傳染病死亡的人口數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 .36%。 北京解放後市公***衛生局立即設立了防疫班,負責傳染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2月擴大為防疫隊,並且在北郊、北辛安、門頭溝、豐臺、青龍橋、第八區、第九區等原有衛生所的地區設立了防疫站。在北京市範圍內組織了各醫療單位及婦幼保健所,負責進行預防註射和麻疹、猩紅熱的防治工作。同時頒布《傳染病預防及處理暫行辦法》,確定了14種法定傳染病(即:鼠疫、霍亂、天花、白喉、猩紅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回歸熱、傷寒及副傷寒、斑疹傷寒、痢疾、麻疹、黑熱病、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並且對疫情報告、訪視調查、消毒清潔、患者隔離、屍體處理及帶菌檢查等衛生防疫問題也作了詳盡的規定。 1950年6月,北京市衛生委員會成立,各區以派出所為單位建立區分會336處,分會下設衛生小組,***299118處,形成群眾性的衛生防疫組織,成為推動衛生防疫工作的有力支柱。 1953年,衛生防疫組織進壹步發展,在安定門外建立起北京市衛生防疫站,成為北京市衛生防疫工作的技術指導核心。在東四、西四、宣武、前門、崇文等5個區分別建立區衛生防疫站。此外,還組織了全市專業消毒隊。自此,北京市有了防疫專業機構。 解放前北京市痢疾發病情況極為普遍。1958年冬季是北京市麻疹流行年 北京市是腦炎流行地區,人群免疫力在50%以上,早在1938年即有病例報告,但在解放前無人過問,任其流行蔓延。1949年病例報告1%人,病死率高達53.5%。 1951年成立了北京市腦炎專門委員會,並組織成立媒介昆蟲、流行病、病理、臨床、疫苗等研究小組。在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的基礎上,衛生部門強技術指導,根據疾病流行規律和蚊蟲的孽生情況,逐步提出了具體措施。 1952年北京市白喉、回歸熱、斑疹傷寒病人,基本上可以住院隔離。這壹年***有1127名患者,得到治療的占97.4%,對控制這幾種傳染病的流行有著重大意義。由於衛生部門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患病率顯著下降,1954年已消滅了回歸熱;斑疹傷寒的發病率由1950年的1 %o下降到1958年的0.1 %o;白喉的發病率由1950年的15.5 %o下降到1958年的0.7%o。至此,三種傳染病達到或已接近消滅。 北京解放後,首先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烈性傳染病—天花、霍亂、鼠疫進行了積極的防治。1949年秋季,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發生人間鼠疫,10月27日北京接到鼠疫疫情報告,第二天就成立市防疫委員會,各區分別成立區分會,區以下按行政單位成立支會,各機關、學校、工廠、街道也分別建立防疫組織。在市防疫委員會領導下,建立了防疫封鎖線,在封鎖線上設立檢疫站和隔離所。同時組織北京市醫務人員擔任預防註射、檢疫和廣泛的宣傳工作:發動群眾開展了捕鼠滅蚤運動,衛生部門對鼠蚤進行檢驗和鑒定。經過40天的奮戰,防止了鼠疫的侵襲,保障了首都人民的安全。 天花也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傳染病之壹,在解放後人民政府提出了3年內消滅天花的號召。1949年秋季和1950年春秋兩季北京市廣泛開展了種痘運動,制定了新生兒種痘辦法。1949年有31萬人接種牛痘,1950年有40余萬人接種牛痘。從1950年5月以後,北京市就再沒有發生天花。為了鞏固預防天花的成果,北京市歷年都大力進行牛痘接種工作,1952年9月又頒布《北京市種痘暫行辦法》,種痘工作由突擊轉入經常化。 霍亂的預防工作是在1950年6月開始的,當時與夏季衛生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壹方面宣傳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壹方面大搞環境衛生,消滅蒼蠅,並采取預防註射等措施。1950年,有22398人次註射傷寒霍亂混合疫苗,506480人次註射霍亂疫苗。因此,解放以來北京未發生過霍亂傳染。 在解放後1年多的時間內,長期威脅中國人民的三大烈性傳染病,終於在北京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