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文化經歷了壹個怎樣的演變歷程?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這壹傳統服飾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如今,大街小巷間,歷史景點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她們自信地走在街頭巷尾,壹行壹動均恪守著中華禮儀。在行人或贊嘆或驚訝或不屑的目光,她們淡然處之,展現出漢服的美麗。
國內的漢服復興如火如荼之時,壹部分旅居海外的留學生借助互聯網的快捷,采用快閃這壹新興方式與漢服這壹傳統服飾結合,在海外唱響對故鄉的贊歌。總而言之,從專家學者到大學生再到普通民眾,他們均在自覺或者無意識地推進漢服文化的復興。
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之壹,它不只指漢代時期的衣飾,而是整個漢族的衣冠發飾,它歷史流長悠久,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周公制禮作樂穩定社會秩序,禮節在中國古代壹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服也不例外,衣冠發飾中都蘊含著禮儀文化,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中西方服飾的對比:它體現出兩種文明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別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與西方服飾有著很大的差別。西方神話中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後知羞恥才著服裝,這是西方服飾的起源。中國的漢服據說最早起源於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這些記載縱然摻雜著對聖人崇敬的主觀情緒,把所有成就都歸在聖人身上,但是說衣服起源於黃帝,也不是沒有依據的。黃帝的妻子嫘祖是最早開始養蠶繅絲,她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有了絲方有了布,有了布便可制作衣服,因此有些人認為黃帝發明了衣服也是有據可循的。
此外服飾除了遮羞、保暖之外,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古代西方服飾簡單貼身,西方人習慣裸露部分身體部位甚至是全裸,這與他們崇尚自由、喜歡野性美是分不開的。西方文明多誕生於海洋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西方人的服飾便有著簡單自由的特色,不同於中國古代的服飾。
中國古代文明誕生於大河流域,氣候四季分明。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經濟基礎,絲織技術發達,漢服種類繁多並且多繁復華美,層層穿戴,把人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這與中國古代禮教森嚴、制度嚴密有序是分不開的。
西方古代服飾並沒有太大的等級差別,這是因為西方古代時期商業發達,並沒有太深的等級觀念,並不需要靠服飾的不同來彰顯自己身份的高貴。因此,貴族與平民的服飾大多是壹樣的。而在中國,古代漢服則有較大的等級差別,例如黃色是皇室專用色,不論平民還是官員都不可以使用黃色;貴族穿衣繁復華美首飾眾多佩戴金銀飾品,平民則粗布衣服且無裝飾物佩戴在身。
這種等級差別觀念最體現在商人與其他人的差別之間,商人縱使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卻也要與平民穿著壹樣的服飾,不可穿絲綢不可用金銀做飾品。
漢服的形成並非壹蹴而就,它在壹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之間逐步發展漢服多用布和帛制成,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個部分。漢服前後具有對稱性,對稱性在中華文化中屢見不鮮,例如中國古代的建築都以中軸線對稱建成,包括建築中的裝飾用品也都是成雙成對、對稱分布的。
中國古代的漢服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出新的形式。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都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隨著朝代的更叠,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漢服都具有不同的特點。
西漢時期,統治者確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在這個時期禮儀規矩被看得非常之重,因此這個時期的漢服吸收了這個特點。男子有曲裾袍和直裾袍,需佩劍豎冠,女子是深衣襦裙,這個時期的服飾吸收夏商周時期三代的禮儀制度制成,穿戴衣冠發飾都需遵守森嚴的禮節。
到了東漢末年,皇室失去了對天下的威懾力,社會動蕩不安,經過三國時期的征伐,人民早已困苦不堪。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民生活貧窮,苦於連年的戰亂。
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廣大群眾紛紛改姓道教和佛教,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了威脅,因此這時從漢朝傳下來的傳統服飾已經不受歡迎。而為了迎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人們則根據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改變發展漢服,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服多自然灑脫、飄逸空疏。
唐代前中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商業經濟發達,國家實行開放政策,歡迎其他國家和民族來朝,這個時期的漢服不僅有著中國自身的特點,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點,根據考古發現唐代時期的布料就吸收了波斯的風格。此外因為唐代本身實行開放政策,沒有像前朝壹樣過度的禁錮人性,因此這個時期的漢服多是襦裙,比起前朝的漢服來說較為裸露。
此外,唐代經濟發達,印染技術先進,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琵琶女年輕時奢侈的生活時寫到“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在古代,紅色顏色濃重,印染不便,但是在唐代,壹個琵琶女卻可以身穿血色羅裙且絲毫不疼惜這件衣服,酒水潑灑也不在意,這足以說明唐代經濟的發達。
宋代建立在唐朝的基礎上,但是這個朝代卻沒有吸收唐代開放的優點,相反由於唐代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宋代時倫理綱常混亂。為了重建倫理綱常,幫助儒學再次確立其正統地位,以朱熹、二程為代表的壹部分儒學大家發展創造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強調倫理綱常就是天理,因此宋代的服飾多清新自然、簡樸淡雅,不倡導重濃多彩,也不提倡繁復奢侈。
明朝時期,由於前朝蒙元政權對漢文明進行了長達百余年的破壞,漢服文化也相應受到了沖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朝之後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這個時期的漢服在現代被稱為明制漢服,多以馬面裙為主。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且清朝統治者要求老百姓剃發易服,因此漢服在清朝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由於世界大環境下西方文明的沖擊,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壹直處於不利地位,壹些過激的知識分子全盤否定中華文化,倡導西方文化,因此漢服也被國民拋諸腦後,西方服飾在中國社會流行起來並逐漸占據主流。
漢服文化何去何從?創新中發展才是主要途徑二十壹世紀新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註重文化發展,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漢服作為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逐漸顯現出它的魅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註意到這壹傳統服飾,漢服開始了復興之路。
但是漢服經過清朝和近代長時間的斷絕,我們對於什麽才是真正的漢服,如何穿著才符合規範等問題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除此之外,受市場利益競爭的影響,在當今社會新發展起來的漢服就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情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差距太大,讓人不敢放心選購。同時,漢服設計的豐富程度不足,精良程度欠佳致使現今的漢服很容易被冠以“現代復古裝”,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是十分不利的表現,所以這些問題都亟待我們解決。
另外,漢服是否應該被傳承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與其他五十五個民族的衣服壹樣都值得被傳承發展,而不是走向消亡。持相反意見的人卻認為漢服穿著復雜、行動不便,不適應當今快節奏的工業化社會,應該被淘汰。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爭執不下,再加上漢服本身的壹些原因,讓壹部分不明情況的人對漢服望而卻步。
在我看來,漢服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發展。我們在談論漢服時,其實就是在談論我們的文化,當我們身著漢服時,其實就是在展現我們的文化。“漢服熱”的升溫,它本身就是我們民族對於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們重建民族自尊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壹種重要手段。
漢服的繁雜有可能確實是不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但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我們發現,每個時代的漢服都有其特定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現代,我們也可以對漢服作出改造和創新。比如改良版的簡易漢服就省去了很多繁瑣,穿著方便。同時,漢元素也被積極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穿搭,很受各個年齡段的歡迎。除此之外,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在政府,學術領域,設計力量和民間四者形成合力的基礎之上,再充分發掘民族文化內涵,方能形成優秀且具有示範性的漢服創意產品。
漢服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當妳身穿漢服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異國他鄉,那壹刻我相信,妳的心中肯定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歷史厚重通過妳身上的漢服穿過層層時光迷霧來到現代,帶著抵達人心的力量,讓人們領略到漢服的美、領略到我們華夏民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