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春秋》的關系及十五國風是哪十五國?
可以發現,其中有好幾個國家名都不是春秋時期耳熟能詳的國家名字。可見從西周到東周,諸侯國也不斷在此消彼長地變化中,有的消失了,有的被合並了,有的改名了。
春秋之名,源於《春秋》,而“春秋”即為史書之意,各國史官都有記載,後多散佚,僅留下經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起點是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現在,我們壹般認定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壹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295年。
而《詩經》則比《春秋》時間要早,其作品是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至春秋中葉,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大雅》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是西周初年之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下面,我就來說說十五國風裏講到的各國的故事。
1. 周南,即西周王都城以南。
2. 召南,今陜西岐山西南。
姬奭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受封於薊(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北燕)。但他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陜西長安)任職,輔佐朝廷。因采邑於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之召公。而召南即為此地以南。
3. 邶(b èi ):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
4. 鄘(y ōng ):諸侯國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
5. 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壹帶。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武王封朝歌以北為“邶”(殷舊地,商紂之子武庚在此統領殷商遺民)、朝歌以南為“鄘”(武王五弟 蔡叔姬度 掌管)、朝歌以東為“衛”(武王三弟 管叔姬鮮 掌管),此為讓兩個兄弟監管武庚,號稱“三監”。周武王去世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其叔 周公旦 (武王同輩的皆稱叔)攝政。因管叔、蔡叔等人素與周公旦不和,便與武庚等聯合發動叛亂,史稱“管蔡之亂”,周公旦誅滅了武庚及殷商遺貴,殺死 管叔 ,流放了 蔡叔 。又將此三地及商遺民七族封給 康叔姬封 ,在朝歌建立衛國。 康叔姬封 任衛國第壹任國君,之後調回京城掌管司寇,把衛國交給其子 庸伯 。衛國成了周初鎮撫東方穩定局勢的大國。
(衛國是存續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壹,衛武公時<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國力最強,進入東周時期後由於內亂頻繁而衰弱,且多受狄人困擾而幾次遷都,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君臣關系不和。在孫氏投晉、寧氏被滅之後,衛國又出現了衛莊公 蒯聵 與衛出公 輒 父子爭國的事件,國力進壹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公元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並,成為其附庸。)
6. 王:周平王東遷後的國都地區,在今河南洛陽壹帶。
平王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周幽王 時,廢掉申後及太子 宜臼 ,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因之前 烽火戲諸侯 ,眾諸侯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 宜臼 為王,是為 周平王 。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7. 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壹帶。
鄭國國君為 姬姓 , 伯爵 。初為周王朝的畿內諸侯,前806年,鄭桓公 姬友(周厲王 少子, 周宣王 同母弟, 周幽王 叔),見王室式微,積極謀尋全身之策,他問史伯:“王室多故,余懼及焉。與其何所(處)可以逃死?”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著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只有“濟、洛、河、穎之間”(濟水、洛水、黃河、穎水)比較安全,那裏沒有大國, 虢、鄶 國兩個小國國君,“皆有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賄賂,就可以對付。鄭桓公聽從史伯建議,利用自己王朝大臣的身份,通過向 虢、鄶 之君賄賂,取得十邑之地作為新鄭國之在東方的立足點。
當周室東遷,鄭國的鄭武公和鄭莊公亦相繼為王朝大臣,他們常借天子之名行兼並之實,兼並了周邊的壹些小諸侯國,包括虢、鄶兩國。鄭國由畿內諸侯成為畿外諸侯。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 楚國 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並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 晉國 ,曲沃壹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 齊國 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8. 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侯爵,姜姓,呂氏,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 太公望呂尚 於營丘,太公至營丘後,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 姜太公 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其勢大可見壹斑。
傳至 齊桓公 時,已經是疆域臨海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姜齊傳至 齊康公 時,大夫 田和 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壹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 田齊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由此田氏代齊,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9. 魏:古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北。
古魏國 原為商朝時的古芮國(姜姓),西周分封時改為“魏”,(據說“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詩經·魏風》之“魏”,是指此古魏國。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古魏國為晉國滅亡。晉獻公滅古魏國後,以魏地賜給畢萬作為采邑,這是晉國魏氏的由來。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 魏國 。
10. 唐:晉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爵位為侯爵。國君祁姓,是唐堯後裔的封國。 唐國 發展到商末周初時,末代君主作亂,被周攻滅。之後, 周成王 ( 周武王 之子)分封其弟 叔虞 於唐國故土,初沿為唐,唐叔虞之子 燮 即位後改為晉。是為姬姓 晉國 ,同時將堯的後裔遷至杜國。
晉國是春秋五霸之壹,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冊封晉國三位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韓、趙、魏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也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11. 秦:在今陜西省境內。
周孝王 時,秦先祖 秦非子 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 秦莊公 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連同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鹹陽)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 秦襄公 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12. 陳:在今河南省淮陽、柘城以及安徽省毫縣壹帶。
媯(guī)姓,侯爵。
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舜帝的嫡裔媯滿(陳胡公),把長女太姬嫁給他,並封之於陳之株野,後遷都陳之宛丘,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
按《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可見, 陳國 當為西周之初最早所封之國。(之後被譽為“第壹功臣”的呂尚被封 齊國 ,武王同母兄弟周公之子所封 魯國 都在其後; 鄭國 則晚至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才獲封爵; 楚國 君的爵位僅是第四級的子爵;而 秦國 君在西周之初還未得爵位,僅為附屬國,直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才被封為子爵。春秋中後期發展起來並興盛壹時的 吳國、越國 ,在當時根本沒機會受封。)
陳國 地位雖高,可實力卻不強,不得不依附大國,最開始是鄰國 蔡國 ,春秋早期則親 鄭 , 鄭莊公 去世後鄭弱, 楚武王 強,陳開始親楚。之後又跟隨 晉文公 ,招致楚國不滿, 陳國 不得不得搖擺於兩大強國之間。春秋後期,東方 吳國 崛起,與 楚國 競爭。陳國又只得遊走於 吳楚兩國 。不久吳國被興起後的越國壓制,親吳的陳國便最終為 楚 所滅。
陳亡後,在齊國任職的陳國公子田和( 陳完 的八世孫,媯姓)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13. 檜(huì ):檜國後為鄭國所滅,二國領土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新鎮、滎陽、密縣壹帶。
檜國又名鄶國,其公族為妘(yún)姓。妘氏是上古著名的大祭司、火正 祝融( 祝融是官職名,史前有好多位祝融 ) 的直系後裔,是祝融八姓之壹,而且壹直都生活在祖先的原發祥地,他們還與楚國王族是同宗親戚(羋氏也是八姓之壹)。
祝融氏聯盟當年在上古中原世界地位很高而且非常強悍,他們與***工部落(聚落地在今河南輝縣境內)的大戰後世被演繹成神話傳世。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也是被祝融家族的武士奉帝命擒殺的。
檜國立國甚早,妘氏可能早在傳說中的“祝融氏南入苗蠻”後就開始獨立發展,相傳在夏朝早期就已經是古豫州的名侯了。殷商替夏後,冊封 妘會人 (可能是指那位進入南苗的大祭司)的後裔於“祝融之墟”,並以 會人 這個名字稱呼此國為“會國”。(其實就是商王承認“會妘”家族在這壹地區的合法統治權)
武王滅商後,再度承認了祝融後裔妘氏的統治權,冊封當時的家族首領為周朝的“會侯”。後來記錄各諸侯國時在國名上加個邑偏旁而成“鄶國”。(又如“奠國”成“鄭國”,“開國”成“邢國”,“登國”成“鄧國”)
檜國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族人數量也多、還沒遭受過大的戰亂,所以在西周過得日子不錯。西周末期,鄭桓公看中了此地,“桓公寄孥”,鄭人東遷,不久後就被居心叵測的鄭武公給兼並了,從此古老的檜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14. 曹:在今山東省曹縣、荷澤、定陶壹帶。
周文王第六子 曹叔振鐸 (周武王弟)受封於曹。建都陶丘,西周時,曹是壹方大國,與魯國***守王朝東土,起過重要作用。春秋時,曹國與周圍的強國相比,國力相對較弱,但還是除“春秋五霸”之外較強大的國家。
春秋時期,曹國成為晉楚爭霸的對象之壹。前637年,時為晉公子的 重耳 (晉文公)落難時經過曹國,受到 曹***公 的無禮對待。前631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國敗)時,晉國伐曹、衛救宋,俘虜 曹***公 。楚國失利後,曹國聽命於晉國。後來,曹國與宋國交惡。 曹悼公 死於宋國,之後曹國內亂,兩任皆弒君自立,後曹伯陽繼位,與晉國絕交入侵宋國,敗,被殺,曹國滅亡,為公元前487年。曹國的後裔後來以國名為姓氏,曹參即其後裔,他的後代曹操建立了曹魏。
15. 豳(b īn ):也作邠,在今陜西郴縣、旬邑縣壹帶。
豳地是周朝的發源地。嚳(kù)帝是前承軒轅黃帝和顓頊帝,後啟堯舜的五帝之壹。炎帝神農氏姜姓部落中壹姜媛少女踩腳印(嚳帝所留)而受孕,生下壹男嬰,多次遺棄都有鳥獸為其遮風擋雨,眾人驚奇,奉之為神,遂迎之回家,名之為“ 棄 ”。 棄 年少時便表現出傑出的稼穡(jiàsè)之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後稷(如祝融壹樣,也是官職名),之後由其後代承襲。至夏朝太康時期(前1704—前1674),夏後不重農事, 不窋 (zhú)(棄之子)因此到了戎狄之地(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南3裏處,涇河支流流經處,董誌塬北端,其北為狄,其南為戎)。其孫 公劉 建立 豳國 ,經九世傳位,到 古公亶 (dǎn) 父 ,前後三百余年。
西邊義渠戎國等部落不斷侵入,古公亶父不願意與戎狄打仗,於是派人另覓他地。(“太王避狄人處”和“太王之都”的“太王”,即指古公亶父。)“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綿》)《經過考察,古公亶父選中了歧(今寶雞歧山縣,史稱西歧)這個地方。
豳(bīn)國是周族由壹個小部族變成問鼎中原之強邦的關鍵時期。古人說豳(bīn)為“周家立國之本”,周之王業由於此。古公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壹個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他是中國上古周族領袖。周文王的祖父。其孫子 昌 ( 西伯 ,周文王)繼位,繼承先祖公劉的事業,敬老慈少禮賢下者。周文王死後,其子 發 繼位即 周武王 ,武王追尊亶父為“周太王”,故其所居陜西鳳翔岐陽鎮被稱為“乃太王之都”,即豳國之都。武王克商紂後,召集九洲之長,登上豳國高地拜謁先祖。到了唐朝,唐明皇認為“豳”字類似“幽”字,兩字不易辨認,逐將“豳”改為“邠”。
為什麽以《左氏春秋傳》為依據?
由於《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給後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後留存至今的只有三家——《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這三者中,《左傳》主要是闡述史事,是壹部史書,《谷梁》則與《公羊》體例相同,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解說《春秋》的旨意,是闡明儒家思想的壹部經書。《公羊》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強調尊王攘夷、大壹統的思想,與現實政治配合較密切;《谷梁》則主要以文義闡發《春秋》經文,較為謹慎。因此宋代的《春秋》學家胡安國曾說:“其事莫備於《左氏》,例莫明於《公羊》,義莫精於《谷梁》。”
《左氏春秋傳》也稱《左傳》,是同為魯國史官左丘明以《春秋》為本,並參考其他列國資料(《周誌》《晉乘》《鄭書》《楚杌》等),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壹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
《公羊傳》則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所傳,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最初只是作為家學口耳相傳,至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漢景帝時人)方與齊人胡毋生合作,將《春秋公羊傳》定稿“著於竹帛”。《谷梁傳》,傳說也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口述傳給戰國時魯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
《公羊傳》和《谷梁傳》都是今文經學,而《左傳》則是古文經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先秦儒家的典籍多散佚了,流傳下來的都是通過師徒父子口授相傳,到西漢以當時流傳的隸書成文的;而民間也有儒生將先秦典籍埋藏起來,至西漢時被發掘出來,是以先秦文字成文的。
因此,要看歷史,還是要看古文經學的《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