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論文《大學生性行為的研究與思考》怎麽構思

論文《大學生性行為的研究與思考》怎麽構思

中國大學生性行為現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國大學生性行為現狀,為制定適宜的健康教育幹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抽取18個省(區、市)33 653名大學

生進行匿名自填問卷調查。結果 曾閱讀色情書刊音像制品報告率男生為45. 8%,女生為8. 5%;性行為報告率男生為14. 8%,女生為

5. 6%。曾有性行為者中,有2名以上性伴侶者男生為41. 7%,女生為28. 5%;性行為系被迫發生者男生為12. 7%,女生為18. 8%;安全套

使用率男生為48. 5%,女生為51. 5%; 18. 6%和20. 5%的男、女生報告曾使對方或自己懷孕。西部大學生性行為報告率明顯高於東、中部。

結論 中國大學生性行為現況不容樂觀,西部地區較中、東部地區更突出,針對大學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勢在必行。

關鍵詞 性行為;避孕;色情作品;妊娠;學生

“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是繼“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

保健”後WHO提出的又壹個全球公***衛生奮鬥目標;擁有生殖

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1]。隨著青少年越來越早地開始性行為,

意外妊娠、人工流產、性傳播性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不安全性

行為已成為全球青少年面臨的重要危險行為之壹,由此顯著增

加了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不良後果[2-5]。為了解我國青少

年性行為發生現狀,從而為制定符合我國國情、有針對性的性

教育幹預措施提供依據,筆者對全國18個省(區、市)大學生性

行為現況進行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來自北京等18個省(區、市)的大學/大專生[5]。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先在省內按社會經濟水平分好、中、差

3類選取調查城市,再隨機選取其轄內大專、本科高等院校各1

~2所為監測點,整群抽取全體學生為受試者。大專、本科生統

壹按年級分組,***分大壹至大四4個年級,年齡17~24歲。合

計應答率為93. 1%,男生為93. 5%,女生為95. 7% (χ2=83. 73,

P<0. 01)。

1. 2 方法 各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測試隊,由經過培訓

的學校衛生專業人員擔任調查員,統壹按《中國青少年健康危

險行為調研細則》規定的步驟、方法實施。在教育部門和各院

校密切配合下,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在知情同意基礎上匿名

填寫問卷。問卷統壹發放,限時統壹收回,學生獨立完成。合

計回收有效問卷33 653份(男生15 765份,女生17 888份)。

有鑒於性問題的特殊敏感性,對相關問題無應答者亦視為有效

問卷。指標分別來自下列6個問題:“過去12個月裏是否看過

色情書籍/音像制品”;“曾與幾人發生過性行為”;“最近壹次

性行為時妳或對方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被迫(非自願)發

生過性行為”;“曾否懷孕或使她人懷孕”。采用χ2檢驗和χ2趨

勢檢驗分析不同年級、性別及地區間差異,用Logistic回歸分析

比較多個百分率之間的兩兩差異。

2 結果

2. 1 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性及性相關行為發生情況 表1

顯示, 25. 9%的大學生報告曾看過色情書籍、音像制品(電影、

錄像、VCD、圖片等),男生顯著高於女生(χ2=6 013. 0,P<

0. 01),報告率隨年級增加而上升(χ2趨勢=435. 5,P<0. 01)。

9. 9%的大學生報告有過性行為,男、女生分別為14. 8%和

5. 6%,男生高於女生(χ2=762. 3,P<0. 01),隨年級增加而上

升趨勢明顯(χ2趨勢=357. 4,P<0. 01)。報告有過性行為的大學

生中, 37. 7%曾與2人以上發生性關系,男生(41. 7% )顯著高

於女生(28. 5% )(χ2=48. 3,P<0. 01)。14. 5%報告曾被迫發

生過性行為,男生顯著低於女生(χ2=18. 8,P<0. 01)。49. 4%

報告在最近壹次性行為時使用了安全套,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

義(χ2=2. 8,P>0. 05);但大四年級女生最近壹次性行為使用

安全套報告率顯著高於男生(χ2=6. 27,P<0. 05)。19. 2%報

告曾意外懷孕或致她人懷孕,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1. 5,P>0. 05)。

2. 2 不同地區大學生性與性相關行為現況分析 表2顯示,

西部地區學生發生性行為報告率顯著高於東、中部學生(χ2值

分別為114. 1, 57. 5,P值均<0. 01),意外懷孕報告率也明顯高

於東部學生(χ2=9. 76,P<0. 01)。不同地區男生觀看色情書

籍/音像制品、性伴侶2人及以上、被迫性行為、使用安全套等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相反,西部地區女生觀看色情書籍/音像

制品(χ2值分別為24. 2, 31. 3,P值均<0. 01)報告率均明顯高

於東、中部學生。

3 討論

我國10~24歲青少年約占總人口1/4[6]。近20 a來,伴隨

巨大的社會經濟變革,西方文化的滲透,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

的改變,尤其是人們在性觀念、性態度方面的變化,加之青少年

“性等待期”延長(性發育明顯提前,而結婚年齡卻伴隨其社會

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斷延後)[7]等主、客觀因素,使我國青少年危

險性行為發生率顯著增加,其嚴重性也愈來愈受到關註。本研

究發現,我國大學男生曾看過色情書籍、音像制品的報告率遠

高於女生,提示男生對性知識的需求更強烈,更主動地利用各

種渠道去了解性並更積極地去嘗試,所以發生性行為的比例也

更高。調查發現,大壹學生看色情書籍/音像制品報告率較低,

提示對該階段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有助於他們及早獲得科

學、正確的性知識,從而對色情讀物產生壹定免疫力。

2005年WHO報告的有關全球人類生殖健康的六大現狀

指出,每年有8 700萬女性意外懷孕, 50%意外懷孕婦女(約

4 600萬)選擇墮胎,其中有1 800萬是非安全性墮胎。不同國

家、不同階層婦女在生殖健康服務的可獲得性、安全性上存在

巨大的“不公平”現象。其中, 85%的非意願性分娩、95%的嬰

兒死亡、99%的孕產婦死亡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不但嚴重危害

婦女兒童健康,而且阻礙整個社會的發展[2]。這也是本次全國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將大學生性與性相關行為列為重點

內容,而且將所謂的“危險性行為”明確指向那些“易導致性傳

播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的行為”的理由所在。換言之,根據我國

青少年的性行為現狀,加緊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幹預策略和

措施,本身就是對改善人類生殖健康狀況做出的貢獻[3]。

本研究是我國首次針對普通大學生人群進行的、具有全國

代表性的性與性相關行為的調查。該群體總的性行為報告率

為9. 9%。但是,在那些報告有過性行為的大學生中, 1/3以上

曾與2人以上發生過性關系;在報告曾有性行為的大學生中僅

有不足50%在最近壹次性行為時使用了安全套。可見盡管目

前我國大學生中性行為的發生率並不高,但其較高的不安全性

卻引人關註。女生多性伴關系報告率低於男生,提示她們對性

伴侶的態度比男生更專壹。女生被迫性行為報告率顯著高於

男生,提示她們在性關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更易屈從他人的

性要求。被迫性行為大多在無保護狀態下發生,極易引發性傳

播性疾病蔓延和出現意外妊娠。女生比男生更有使用安全套

的意識;年級越高,性行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越高,提示伴隨年

齡增長,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顯著增強。不過,總體而言,我國

大學生的安全套使用率仍低於美國青少年(2001年為57. 9%,

2005年為62. 8%, 2007年為61. 5% )[8-11]。目前,我國很多地

區都在大學中開展了性教育,但其強度和針對性是遠遠不夠

的。對不同年級大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性教育內容:低年級學生

應側重性知識、性態度教育,指導他們如何進行正當的異性交

往;高年級學生則需提供技能為主的教育、培訓,如怎樣以正確

方式拒絕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沖動等。對大學生

性及性相關行為的地區間比較發現,西部地區學生的性行為報

告率明顯高於東、中部,但安全套的使用率卻沒有跟上,直接後

果之壹就是意外妊娠的報告率較高。本研究受方法(問卷)限

制,無法深入比較導致不同地區群體性行為差異的原因,但無

疑對健康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西部群體(尤其女大學生)的性

健康教育和保護性幹預應傾註更多的關註。

4 參考文獻

[1] 符玉良.國際衛生新概念:生殖健康.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

1999, 15(1): 18-19.

[2] 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

count.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3] 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

global strategy.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4] WELLINGS K, COLLUMBIEN M, SLAYMAKER E, et a.l Sexual

behavior in context: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2006, 368(11):

1 706-1 728.

[5] 季成葉,主編. 2005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綜合報

告.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7.

[6] UNICEF, UNAIDS andWHO. Young people andHIV/AIDS: Oppor-

tunity in crisis. New York: UNICEF, 2002.

[7] SANTELLI J, OTTMA, LYONM, eta.l Abstinence and abstinence-

only education: A review of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JAdolHealth,

2006, 38: 72-81.

[8]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et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Health, 2002, 72(8): 313

-329.

[9] GRUNBAUMr JA, KANN L, KINCHEN S, et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Health, 2004, 74(8): 307-324.

[10]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

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5. J SchHealth, 2006, 76(7): 353-

372.

[11]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

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 57(4):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