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誰寫的?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蔔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誌,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註於戲曲創作之中。湯顯祖辭官回鄉後,在生活中耳聞目睹了壹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於是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湯顯祖自謂:“壹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至情觀,表現出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思想與要求,反映了“情”與“理”的矛盾沖突。
湯顯祖也曾在《牡丹亭記題詞》中這樣說過:“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之耳。情不知所起,壹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從中都可看出,湯顯祖是以“情”為核心進行劇作的寫作,有意識地將 “情”與“理”形成壹對矛盾沖突貫穿於全文之中。
強調“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而且在描寫情與理的鬥爭中,通過藝術的想象,讓這種“情”戰勝了維護封建禮教的“理”。同時也把杜麗娘塑造成為了壹個反對封建禮教大膽追求“真情”的叛逆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