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2010壹號文件解讀:林業改革為啥難

2010壹號文件解讀:林業改革為啥難

林改總方向:健全林業支持保護體系,建立現代林業管理制度。 集體林權改革:深化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重點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規範集體林權流轉,支持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深化集體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機制和森林可持續經營新體系。完善林權抵押貸款辦法,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評估師制度。逐步擴大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範圍。扶持林業產業發展,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國有林場改革:啟動國有林場改革,支持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壹管理改革試點。 集體林權改革是否只有分掉壹條道可走? 目前我國的林改似乎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與現在的諾獎獲得者觀點相反。去年的諾獎授予了壹位女性,她的研究結論就是對於集體的資源,並不是非得要麽國有化、要麽私有化,讓使用者***管也是方向之壹。目前我國的集體林改大方向是向林農承包,是準私有化的方向。是不是該壹刀切都這樣做,還真是應該反思壹下。目前有點神化集體林改了。而困擾集體林改的最大問題是在林業上長出的這個龐大的林業管理工作者已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之壹。 林業部門與林農爭利的問題不解決,集體林權改革難成功。 農村改革最大的經驗是什麽?農戶自主權,而林戶的自主權缺失是林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目前林農種樹可以,但砍樹面臨種種約束,核心並不是生態環保,而是把農民種樹的收益基本上都給拿走了。壹定要給予農民砍林權,過多的管制、上綱上線該取消,讓農民從種樹中能夠得到益處,這樣我國的林改才有希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還缺什麽?核心是林業部門與林農爭利。林業部門通過砍伐證與“兩金”,把林農種林的主要收益都給拿走了。如果這條不改,集體林權改革難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給林農們經營自主權,既要允許他們種樹,更要允許他們砍樹。目前在林業部門中有壹個奇怪的“砍伐證”制度,林農們是沒有資格砍自己的樹的,必須要辦這個東西,這裏面存在太大的黑色操作空間,壹般情況下,林農們除了發錢打點關系外還必須上交“兩金”,之後就所剩無幾了。如果這個東西必須,集體林權制度很難保證真正的成功! 在林改中,這個誤區壹定要避免:不僅允許農民種樹,更允許農民能夠自由地砍樹,不要林農們壹砍樹就上綱上線。只有允許農民自由砍樹,他才能種出更多的樹。目前的媒體宣傳也走入誤區,只要農民壹砍幾顆樹就上綱上線,就聯想到沙漠化、水土流失或者氣候變暖,這種新聞宣傳誤導太厲害。如果允許農民的砍與種進行良性的循環,按經濟學的基本規模,種植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與此相反,農民壹砍樹妳上綱上線壹讓砍,農民就沒有動力與激勵去種樹了,這樣導致樹只能是越來越多,最後全國都沒樹。 不讓林農砍自己所種林子,其實有太多的利益在裏面。其實這篇文章證實了壹個淺顯的道理,林木並不是什麽特殊的產品。雖然許多人都把它的存在與氧吧與水土流失聯系起來。它壹直遵循壹般商品應該遵循的規律。應該把樹林從神壇上拿下來。過去林木壹直有意無意地被某些人神化,我們不少人壹直跟著起哄,其實是不了解這裏面的真正道理。過去我也是這其中的壹員,這幾的隨著深入的了解,我發展這原來是壹個精心設計的局,妳有許多利益在裏面,妳不讓別人砍自己種的樹,要砍妳就要收錢收費,這公平嗎?農業稅中央已宣布取消好幾年了,什麽時候林農種樹砍種的各種亂收費取消了,農民種權砍種的權力還給農民了,我們國家的林子也就真有希望了。其實農民正常的種樹砍樹,是正常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良性循環。壹個小樹苗農民們是不會砍的。不讓農民砍,也就是不讓農民種樹,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種越來越少,原來我們想要的那種森林覆蓋率就沒有了。不要把眼睛緊緊盯著農民砍樹,要想得更長遠壹些。其實沒什麽,不會導致什麽水土流失,即使流失了,也是暫時的,因為農民砍了如果有效益他會種得更多。以為農民砍了就不長了,也不種了,這是壹個很大的認識誤區,不讓砍才會出現這種結果。農民壹砍樹馬上被引深出許多千奇百怪的邏輯,最後演變成農民種樹可以,但砍自己種的樹需要砍伐證,那就慘了。問題的癥結還是出在剝奪了農民的基本的權力。 只有讓砍樹,才能有更多的樹長出來。許多神化與誤區不是不也該破除了?所以許多誤區與神化的東西都需要破除,歸根結底有壹條,就是還給農民處置自己所種樹林的權利,全國所有的林農都應該有這種權利。妳不能只讓農區的林農有,在南方的東北的林農也應該有這種權利。果如此,我們也不會再悉我國的土地不長林了。集體林區改革能否成功,最核心的問題壹定要觸及,否則的話,這個改革最後的結果還是不了了之。唯有還給農民應有的權利,農民才有可能真正投入林業發展中,中國的土地上才能長出更多的林子。 國有林場也要改革了?“三危”局面還是難解決。 文件規定:啟動國有林場改革,支持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壹管理改革試點。 過去眼見集體林改革幹得歡,國家林場著急死了,這次就不用了,文件規定要啟動國有林場改革。只是國有林場積重難返,如果真要改,現在有壹個黑龍江琿春經驗。能不能在全國推,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弄清楚。國有林改革還有沒有戲?三危局面,在不能壟斷的產業中實行壟斷。要改革還有慢長的路要走。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在東北和西南地區陸續組建了135個以木材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國有林區森工企業局,形成經營面積約為5313萬hm2的國有林區,占全國林業用地的18.6%;活立木蓄積36.37億m3,占全國活立木蓄積量的29.2%。135個森工局經營的森林資源有85個局直屬中央管理,其余的屬省級政府管理。國有林區是我國林業的主體,是我國最大的後備資源培育基地,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的42.45%,集中分布於大江大河的源頭、大型水利樞紐的周圍和重要山脈的核心地帶。國有林區在開發建設的同時,也進行了生活性和社會性設施的建設,形成了包括公檢法、文衛教等社會管理和服務在內,基礎設施齊全的林區社會,***有人口500萬,行政區域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雲南、四川、西藏、陜西、甘肅、新疆等9省(自治區)。 70 年代末以來,林業改革逐步深化,包括林業“三定”、流通體制改革、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等壹系列改革在內,構成林業新體制的主體內容。從90 年代初開始的林業市場化改革進程,又進壹步明確了建設林業兩大體系、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與商品化經營等壹系列政策措施。但總體上看,林業改革應得到進壹步深化。 政企合壹的體制顯現出的森林資源不堪重負、政府主導地位缺失、企業喪失競爭能力、林區職工收入扭曲、社會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影響深遠,形成三危局面。 為什麽國有林區森工企業會陷入“三危”困境?這與其在計劃經濟體系破裂後,仍然試圖維持“不具備壟斷條件下的壟斷”有關,即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試圖維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壹套辦法,包括政資、政企合壹的管理體制、嚴重錯位的產權制度、過多的行政幹預和社會職能的承擔等等。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到現在,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其中,國有經濟壟斷部門改革在近年來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資源領域內的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於2006年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正式啟動,被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後壹塊“堡壘”開裂。國有林區林權制度的這壹次改革,是長期以來國有林業“三危”困境所催生的,那麽,為什麽國有林業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又為什麽必須通過體制改革才能解決?問題的答案,還要歸結到國有林區森工企業在計劃經濟體系破裂後,仍然試圖維持“不具備壟斷條件下的壟斷”上。所謂“不具備壟斷條件下的壟斷”,是指國有林區森工企業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試圖維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壹套辦法,包括政資、政企合壹的管理體制、嚴重錯位的產權制度、過多的行政幹預和社會職能的承擔等等。如此,再加上國有林區森工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喪失過去對價格的主導權,又在國家政策的約束下削減采伐量,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國有林業的“三危困境”,並因此帶來改革壓力。 時至今日,林區“三危”的局面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溯本追源,長期積澱下來的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和社會性矛盾,成為了制約國有林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其中,體制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表現為產權不明,產權主體和責任主體缺位,責權利嚴重不統壹。因產權不明,導致森林資源保護責任難以落實,森林資源不斷遭到破壞,陷入了越窮越砍、越砍越窮的怪圈;因產權不明,導致投資主體單壹,投資渠道狹窄,投資激勵弱化,國有林業和國有林區發展投入嚴重不足;因產權不明,導致職工勞動積極性嚴重受挫,生產關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因產權不明,名為大山主人的林業職工,實則壹無所有。創業動力不足,致富手段單壹,與其他行業職工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如何進行國有林的改革,還有慢長的路要走。 (作者鄭風田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