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碑林中的《蘭亭序》是真跡嗎?
不是。
真跡殉葬昭陵而且還是紙質的。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壹"。
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壹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壹帖”。
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壹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是:《蘭亭集序》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大唐貞觀盛世,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鐘,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羅王羲之作品。每每得壹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之,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
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使得學王之風在貞觀年間大為盛行。據載李世民曾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所藏墨寶甚豐,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壹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壹念此,便悶悶不樂。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把它視為傳家之寶,壹路傳下,至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對祖上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將祖傳書法再現風華。
他練習書法極為刻苦,在永欣寺時,就曾蓋壹座小樓專做練字,誓言“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裏,他如癡如醉地運筆揮毫,經三十年之功,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代評價頗高。
智永年百乃終,逝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對書法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遂將它珍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壹個洞內。
當李世民聞言《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處,興奮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頗有研究,與辨才和尚相談甚歡。
待兩人關系密切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壹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麽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故言不信,說此帖早已軼失,怎麽可能在妳這裏呢。辨才見其甚疑,壹時起興,就從屋梁洞內取出蘭亭真跡予蕭翼賞鑒。蕭翼仔細察看了壹番,果為真跡。只見他臉色壹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太宗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到手了,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積憂成疾,壹年後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壹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臨本傳世。
百度百科-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