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明朝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時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時采取了哪些措施?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府烏程縣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進士,先後任九江府推官、廣東禦史等地方官和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中央官,從政經驗豐富。他是壹個復合型人才,既擅長經濟管理又精通水利工程,曾在廣東推行壹條鞭法,愛惜民夫、體恤下情,政績顯著。令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的治黃功績,他是明朝傑出的水利專家,壹生四次主持治理黃河,成績最為顯著的當數明萬歷六年(1578年)那次。潘季馴親率幕僚奔赴壹線工地考察地形、水勢。考察隊“南朔淮揚”“西窮鳳泗”“北抵清桃”“東抵海口”,足跡縱跨黃、淮、江三大流域,踏遍兩河沿岸的十余個州縣,取得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解開許多疑問,澄清無數浮言。默契合作和認真調研使潘季馴摸清了黃、淮及大運河的運行規律,他依據黃河本身特點,駁斥了長期以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分疏之法,大膽提出了“築堤束水,借水攻沙”的全新治河理念,即為著名的“治河六議”:1.塞河以挽正河之水。2.築堤防以杜潰決之虞。3.復閘壩以防外河之沖。4.創建滾水壩以固堤岸。5.止浚海工程以免靡費。6.暫寢老黃河之議仍利涉。總體來看,潘季馴在“治河六議”中詳加解釋了浚海、築堤、分流等治河之策,深入分析以往水患的原因,大膽提出“以水治水、借水攻沙”的治河方案。古代,中國的傳統治河理念都沿襲了大禹治水“宜疏而不宜堵”的理論,如何疏導洪水進入大海被視為治河的金科玉律。這種思想對於壹般河流而言,倒也是治理正途,但對黃河這樣的泥沙含量高的河流而言,壹味地分水,只能導致小的河道裏水量不足,黃河水壹旦進入這些導水河道,流速大幅放緩,看似風平浪靜,卻使黃河水中的泥沙迅速沈積,擡高河床,形成新的隱患。潘季馴以前的治河官員也是勤勉有加,大把銀子用在疏挖河道上,仍舊年年淤塞。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教條地把治理其他河的經驗照搬到黃河之上,才導致費工耗財,水害難除。潘季馴則不然,他發現只要黃河主流的水量充沛,流速夠快,足以將泥沙壹路帶進大海,不再沈積在下遊擡高河床,形成隱患。為了保證黃河主流的流速,潘季馴科學、系統地運用黃河水沙關系,提出築堤塞河的方法,讓黃河水自己解決下遊淤塞的問題。時光荏苒,在潘季馴逝去400年後,借助黃河上小浪底水利樞紐的調蓄功能,21世紀的治黃人才利用工程設施和調度手段,通過水流的沖擊,將水庫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適時送入大海,從而減少庫區和河床的淤積,增大黃河主槽的行洪能力。這種思想與潘季馴的治河理論頗為相似,可見潘季馴對後世治黃產生的深遠影響。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