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馬蹄原文及翻譯
莊子《馬蹄》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譯文:
馬,蹄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禦風寒,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起蹄腳奮力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即使有高臺正殿,對馬來說沒有什麽用處。等到世上出了伯樂,說:我善於管理馬。於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這樣壹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
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壹,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裝飾的限制,後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壹來馬就死過半數了。制陶工匠說:我最善於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圓的合乎圓規,方的應於角尺。
木匠說:我最善於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彎曲的合於鉤弧的要求,筆直的跟墨線吻合。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難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圓規、角尺、鉤弧、墨線嗎?然而還世世代代地稱贊他們說,伯樂善於管理馬而陶匠、木匠善於整治粘土和木材,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過錯啊!
《馬蹄》的寫作特點:
1、莊子在《馬蹄》中展現出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他通過描述馬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點,表達了自己對於自然和自由的崇尚。莊子認為,馬是壹種自由自在的動物,它們不依賴於任何人或事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這種自由和獨立的生活方式,讓莊子對於人類社會的束縛和限制產生了深刻的反思。
2、莊子在《馬蹄》中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描寫手法。他通過對馬的細膩描繪,讓讀者感受到了馬的生命力和活力。莊子筆下的馬,有的奔騰如風,有的悠閑自得,有的矯健有力,每壹種馬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這種形象的描寫,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也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3、莊子在《馬蹄》中運用了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他在描述馬的行為特點時,不時地穿插壹些幽默的語句,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悟到了深奧的道理。這種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不僅讓讀者感到親切和愉悅,也讓莊子的哲學思想更加生動有力地傳達給了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