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知青下鄉是怎麽回事?
1、廣義泛指下放到農村、掌握壹定知識的青年,壹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
2、從1950年代開始壹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壹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至1800萬之間。
擴展資料“文革”中最早要求下鄉的紅衛兵是北京的蔡立堅。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源於50年代中期。當時黨和國家號召和鼓勵城市青年“下鄉上山”,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青年學生就業,加強農業生產。
1955年9月,毛澤東壹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最高指示,標誌著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在全國範圍內啟動,1956年那壹年,全國有近20萬名城市青年或誌願或被動員加入了墾荒隊伍。
整個50年代,中央沒有專門機構統籌管理,當時的城鎮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基本上由地方自行安排和組織進行。1962年國家農墾部成立了安置辦公室,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青下鄉上山。
資料顯示:至“文革”開始前,全國***有城鎮知識青年和社會閑散勞動力196.9萬人下鄉上山。其中知識青年達到129.28萬人,占全部下鄉人數的65.6%。
在50年代中後期和60年代前期的回鄉、下鄉知識青年中間,最有影響的當屬河北的邢燕子、侯雋和江蘇的董加耕。1964年12月26日,董家耕、邢燕子受邀參加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設的小型生日宴。他們的座位緊靠毛的左右兩側。
席間,毛澤東問他倆的文化程度,並多次給他倆夾菜勸餐。侯雋的成長也得到周恩來的關註。他們是那壹代下鄉知青中的幸運兒。
1966年蔡立堅18歲,是北京市長辛店鐵路中學高二學生。紅衛兵大串連時,她隨該校壹支長征隊去延安串連,途經山西榆次縣壹個貧困山村——黃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堅見到那裏山地很多,大都沒有開發,農民過的日子很苦。
她覺得這是發揮知識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該不該留下來在這裏插隊。壹直到長征隊已離開杜家山280多裏時,她毅然告別同學,只身返回杜家山,向鄉親們表示要紮根杜家山,同他們壹起建設山區。辦過壹系列手續後,1968年3月,她正式成為這裏的壹名新社員。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壹中的10名畢業生,前往內蒙古西烏珠峰沁旗白音寶力格公社插隊。起程的那天清晨,他們匯集到天安門前,面對毛主席巨幅畫像,宣讀了誓詞,這是首都第壹批奔赴內蒙大草原的紅衛兵。
1968年2月8日,北京市東城區中學紅代會的55名紅衛兵摘下袖章來到天安門毛主席像前宣誓辭行,成為首都第壹批參加西雙版納建設的紅衛兵。
首都紅衛兵帶頭下鄉,掀起了壹個城鎮知識青年與工農相結合的浪潮。這是壹股奔騰不息的洪流。裹挾其中的,不僅僅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中專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會青年,而且還有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大量醫療、文教工作者,國家幹部及壹些受運動沖擊的“專政對象”。
從壹望無際的北大荒原野到孔雀開屏的西雙版納,從天山南北的戈壁綠洲到南疆海島的橡膠林場,從呼倫貝爾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到處都是知青的足跡和身影。
百度百科-知青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