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什麽意思?
文章是傳之千古的事業,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裏知道。
原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騷人嗟不見,漢道盛於斯。
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永懷江左逸,多病鄴中奇。騄驥皆良馬,騏驎帶好兒。車輪徒已斫,堂構惜仍虧。
漫作潛夫論,虛傳幼婦碑。
白話譯文:
文學創作是關乎年代久遠的事情,但其創作中的成敗甘苦,惟有自己心裏曉得。歷代作家都各自有其獨特的成就、地位,他們的名譽聲望怎麽會輕易地流傳於後世。可惜的是以屈原為代表騷體詩的作者均已作古,漢代的詩歌文學創作,尤其漢代五言詩取而代之,日為興盛。漢末魏初,建安、黃初壹代詩人勇於創新,以矯健的姿態躍入詩壇。可嘆的是到南北朝時,詩歌便流於形式上的綺麗。
後來的壹些傑出作家兼擅以往的創作經驗,而各個時代又各具獨自的創作方法。詩歌的創作方法自然是具有儒家學說的讀書人方才有之;我本人詩歌創作的意念從幼年時即接受家庭的熏陶。我永遠景仰江東那些風流蓋世的詩壇先輩,我也贊美並喜歡魏都鄴中的那些文學奇才。那江左、鄴中的人才都是些良馬,只有像曹操、阮璃這些才能傑出的人,才能帶出好的人才。
那作車輪的工匠僅僅是把輪子做好了,他的兒子卻不能作輪子而失其傳統,可惜呀,就像父親確定了房屋的蓋法,仍然不足的是兒子卻不肯去築堂基,蓋房子,失去了繼承祖業的人才。盡管朋友們認為我隨意就能寫出像《潛夫論》那樣的好文章,認為我有寫《曹娥碑》式的絕妙文筆,那只是虛譽而已。
此文出自唐代·杜甫《偶題》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偶題》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的壹首五言排律。詩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詩歌創作發展的壹般情況,作者對前代作家的景仰和個人致力創作的抱負;後半部分抒寫對世道多亂和個人漂泊的感慨,並說明詩歌是由情而生、緣情而發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感受的反映。全篇語言高度凝煉,又多用典故, 語意較為含蓄深沈,需細細揣摩。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壹帶)。會見了詩人高適,這是第三次漫遊。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