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和真絲有什麽區別?
1、光滑程度不同
緞面絲綢壹般是光的,真絲不是光的。
2、材質不同
真絲壹般指蠶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絲綢,壹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長絲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3、性能不同
真絲面料具有優良的染料性能,用酸性、中性、直接、活性、陽離子、還原、可溶性還原、不溶性偶氮染料等都能上染。但它在堿性介質中容易受損,所以壹般以酸性染料為主,輔以中性、直接、 活性染料。
絲綢面料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溫性得益於它的多孔隙纖維結構。
在壹根蠶絲纖維裏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而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著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絲綢的歷史沿革: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
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壹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壹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壹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