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惠的人物生平
李儀祉(1882—1938)陜西省蒲城縣人。先後親自設計或指導建設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灃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這些渠道同涇惠渠合在壹起並稱“關中八惠渠”。
著名水利學家、中國現代水利事業創始人。壹生參與了黃河、淮河、長江、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與規劃,並長期主持陜西的水利建設,是陜西近代水利灌溉事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其最為後人所頌揚的壯舉是首創了著名的“關中八惠渠”。 李儀祉在擔任陜西省水利局局長期間,對陜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發生的自然災害做了壹次詳盡調查,結果發現陜西每隔十年必遇壹次嚴重旱災。為了根治 災害,保障人民生活,李儀祉下決心修建關中地區的灌溉工程,首當其沖的是要為渭河北岸平原這個全省糧棉主產區修渠引水。於是,他決定先修築涇惠渠。 從1927年起,李儀祉親赴京、津、滬、寧等地,奔走呼號,希望能籌到壹筆修建經費,但是當時的壹些官僚政客卻譏諷他是“發狂”,並說引涇計劃只能是“畫餅充饑”,於事無補。李儀祉毫不氣餒,迎難而上,三進北平,兩下南京,繼續四處奔波,爭取各方面的支持。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的楊虎城首先撥款予以支持,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也積極協助籌款,美國檀香山華僑和華洋義賑會也都踴躍捐款資助,終使涇惠渠工程於1930年動工興建。 當時正值大災過後,瘟疫在關中地區蔓延,建築材料奇缺,引涇工程困難重重,李儀祉倡導就地取材,拆廟宇,收碑石。但這壹建議卻遭到不少鄉紳們的反對,他們壹面煽動壹些不明真相的群眾阻攔拆廟修渠,另壹方面向陜西省當局告狀,使得工程無法正常開展。迫於無奈,李儀祉只好親自用紙漿泥制作了壹個引涇工程大模型(類似於今天的沙盤),讓人擡到縣政府大堂上,讓鄉紳和群眾觀看,並現場講述修建涇惠渠的好處,他動情地說:“我是陜西人,我沒有二心,決不會把水利變成水害,坑害百姓。要是咱們早能把渠修成澆地,哪會有死屍遍地的民國十八年大旱的悲慘景象啊!”壹席話使得在場的反對者無言以對,周圍群眾亦心悅誠服。於是工程重新開始。施工過程中,李儀祉經常深入壹線工地,具體指導工程技術人員和民工施工。經過5年努力,涇惠渠終於在1935年冬全部完工,渠道全長270公裏,能灌溉涇陽、三原、高陵、臨潼、禮泉等5縣60余萬畝農田。 此後,李儀祉又奔波於省內各地,對各主要河流進行全面勘查、規劃。先後親自設計或指導建設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灃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這些渠道同涇惠渠合在壹起並稱“關中 八惠渠”。“關中八惠渠”在設計、修建中繼承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優良傳統,同時又廣泛地應用了近代西方的水利科學技術,從而奠定了陜西具有現代水平的灌溉工程基礎。“關中八惠渠”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水利工程之冠,聞名海內外,大大地促進了陜西關中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灌區受益群眾親切地稱李儀祉為“活龍王”。 1938年,李儀祉因長期積勞,病危不治,彌留之際還掛念著渭惠渠大壩的搶修工作。3月8日,李儀祉逝世,終年57歲。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著行政院轉飭陜西省政府舉行公葬,考試院轉飭銓敘部從優儀恤,將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史館,以彰邃學,而資矜式”。“關中八惠渠”灌區的老百姓聞訊後哭聲壹片。根據李儀祉先生的生前遺願以及灌區人民的要求,李儀祉先生的遺體安葬在涇惠渠上遊總幹渠畔(陵園位於涇陽縣王橋鎮大章橋村西南)。送葬之日,從涇陽、三原、高陵等地趕來參加葬禮的群眾多達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