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中國古代服裝是什麽樣子?

中國古代服裝是什麽樣子?

歷史流變

華梅著《服飾與中國文化》壹書中,有這麽壹句話:“人無衣即無文化,中國人不制作服飾,即無中國文化。”誠然,人類尚在原始時期的時候,出於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會剝下動物的皮毛,以及剝離樹皮、編織草葉作為禦寒物穿著。這時候的“服飾”,是沒有民族之分的,更無“圖騰”、“花紋”、“用色”的差別,只存在炎熱與寒冷地區的材料差別。

當陜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現了紡輪,當江蘇的草鞋山出現了葛布,浙江的錢山漾出現了蠶絲紡織品,而這些遠古布料出現花紋與染色上的差別,顯現出相同的技藝(代代相傳)以及不同的紋飾偏好,那些如獸皮、草葉等最原始的“禦寒服飾”便已被中國先民舍棄,中國原始文明物質文化就此開始產生萌芽,並獨立發展、傳承。

商周時期

商朝時服飾在冠帽、式樣、顏色、紋飾中已產生了等級差別,“衣服所以表貴賤”,“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觀念已成型。但由於資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褲),貴族有長袍,其他服制等級詳細則不知。不過出土的商朝織物中,黑紅白黃四色皆有,紅黑居多。

交領、對襟、圓領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現,圓領不同於後世圓領袍,可以理解為貫頭衫,在布料上剪壹個圓洞套頭的穿法並不獨特。取壹塊布料,兩邊相交於胸前,也是遠古最簡單的穿法。但是運用裁剪做出領子、斜襟,並且重視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說明中國在服飾文化上已產生了獨特的審美以及意念。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壹六國,並“兼收六國車旗服禦”,重整了戰國以來混亂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們只能由兵馬俑壹窺當時士兵、武官的著裝。秦兵多著短直裾袍,搭配長褲,穿方頭鞋,束發包頭,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長。

而漢朝“承秦後,多因其舊”,在西漢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壹方面,《周禮》的發現,《禮記》的編寫,使得漢朝在禮制上又比戰國、秦朝更加完善。華夏衣冠服制,可以說是始於黃帝,奠定於商周,發展於戰國,大成於漢朝。漢族之族名,也始於漢朝。

漢朝所定《禮記》,以及重現的《周禮》,在往後數千年,各朝各代《輿服誌》所記雖有所增減、流變,但大抵還是在漢所制定的範圍內。往後漢族服飾經千年自然演變,明朝與漢朝差別顯然,但《禮記》、《周禮》以及另壹本儒家經典《儀禮》所規定的禮服制度,如喪服、深衣、玄端、冕服、袆衣……等等,式樣大抵還是壹脈相承的。是以歷朝歷代漢族(漢化)皇帝的冕服都是壹個樣式,只在色彩與紋章運用上略有差別。

隋唐時代

隋朝壹統,至唐朝,華夏服制衣冠制度總算重歸“漢制”,但是由於混亂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禮服,其余平民常服、時世裝已與漢朝相去甚遠。在頭衣上,出現襆頭,最初只是軟布包頭,往後漸漸發展成帽式,也就是後世俗稱的烏紗帽,並有軟腳、展腳等各種式樣。

原用於西部遮風沙所用的幕離、幃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采用,用作出行時遮蔽路人視線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據記載,明朝時壹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頭紗蒙面的習慣。

圓領袍也在這時由西域傳來的胡服,逐漸改制為漢服中的壹種主要服飾。圓領袍不是貫頭衫,而是恪守交領右衽,只不過是圓領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現,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擺只到膝蓋,再續接布料至腳背,又加衣衣緣,以象征上衣下裳縫合壹體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學子穿著。

宋元時期

宋朝商業發展迅速,市井文化繁榮,市民可反過來影響貴族潮流。在宋朝,大禮服依然不變,後妃之翟衣、鳳冠也發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經過五代十國後,確定為襆頭、圓領袍,壹直影響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飾對比唐朝,又不壹樣。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貴族人家,皆喜單穿抹胸、裹肚,搭配開衩外褲(裏面還有幾層中褲),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爾的長裙。抹胸外無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結。可以說是內衣外穿的最早典範了,以至於好幾座女子宋墓無壹件交領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長褲(裙)。

明朝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首要便是禁止遼元以來遺留的胡語、胡姓、胡服,力主恢復漢族衣冠制度。詔“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資料缺乏,考據限制等因素,最終也只恢復到宋制,並有了自己的發展。

禮服、官服等依然壹如以往朝代,不過於官服,有了補子制度。後期皇帝冠服創新出圓領袍式的袞服。

男裝依然是圓領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傳統款式,新式樣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時流傳下來的曳撒袍。

明朝出現具有特色的護領,即衣服領子上再鑲壹層異色領子,壹般為白色,方便拆洗。

清民時期

清朝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向漢丨人強行推行“剃發易服”,斷送了華夏衣冠自黃帝始,傳承了數千年的歷史,從皇帝至官員紛紛異變,連厭惡“被發左衽”的孔子的後人也未能逃過。從新石器時代便磨制使用的發簪,沒了。交領右衽的主要特征,沒了。延續幾千年的禮服、冠冕,都沒了。漢族的服飾在這兩百多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雖有“十從十不從”保留了壹些,但亦不過是風中燭火,隨著清末氣數散盡,民國壹味西化,所剩無幾。

清朝婦女、兒童、優伶、僧道、死者等還可以穿著漢服。如今至清朝留下來的傳世漢裝實物,戲裝、童裝、道袍僧袍占大多數,女裝雖說有保留,但多數還是隨著男裝異化,變成結合廠字領、盤扣等等滿漢結合的產物。作為“和尚衣”“毛衫”“土棉襖”“嬰兒服”保留下來的漢服童裝,倒是壹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註意。

清末民初,漢丨人民族情緒高漲,海外許多留日學生對和服壹見傾心,國內每光復壹城,都有人穿著“戲服”、“古裝”迎接士兵。不少知識分子提出恢復漢服的方案,但是孫中山當時力推西化,並未接納這個意見,之後戰爭連連,雖說間或有復辟帝制鬧劇、漢式學位服等與漢服相關的事件出現,但經過了內戰、**、文革等壹些系列動蕩混亂後,清末遺留的最後的漢服記憶,也幾乎從漢丨人的腦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國成立後,每當各民族齊聚壹堂,漢族不是穿著中西結合的旗袍,便是穿著西裝。

現代未來

“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麽?”

本世紀初,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們習慣在網絡社區探討各類問題。終於,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或許是壹石激起千層浪,或許是說出了可以開啟被誤會、冷落已久的華夏文化寶盒的密碼,越來越多人參與進這個問題中,經過壹陣子網絡探討、爭論,2003年普通工人王樂天穿起漢服走上了街,向媒體與世人宣告漢族服飾回歸了。

漢服回歸,至今已七年,或者說已近十年,眼看著快壹輪了。從壹個人,到漢網、天漢網、百度漢服吧,以及各地漢服網站,各地漢服組織紛紛興起,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被考證、尋回的漢服款式越來越多,亦有不同於以往的款式創新。如成都、上海,廣州壹些大城市,路人對穿著漢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態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