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陳光標是"首善"?還是"首騙

陳光標是"首善"?還是"首騙

對樂於行善的人,不妨多壹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調時推波助瀾,也不能壹棒子打死,讓後來者望而生畏

對壹個慈善家來說,“詐捐”的罪名足以終結壹切。因此,中國“首善”陳光標捐贈“註水”的傳聞,無論對媒體、公眾還是陳光標本人,都攸關重大。往小了說,事關壹個人的名譽;往大了說,關系到慈善事業的成長。

這兩天,壹些慈善機構已公開為陳光標證明“真捐”,不過,仍有媒體還在逐筆求證質疑。事實上,這兩年,陳光標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斷成為輿論焦點,其高調的行善方式,也曾引來壹些爭議,甚至被視為“暴力慈善”。但圍繞壹些爭議,還是有幾分疑惑。

疑惑壹,行善者是否必須是道德完人?有人認為,作為公眾人物,陳光標應該成為“楷模”。而民營企業家陳光標恐怕並非完人,特別是對傳統上以低調、清高、做好事不留名為美德的中國人而言,“高調”、“好名”、“作秀”是壹種非常惹眼、易招反感的“缺點”。那麽,非楷模人物甚至是有明顯缺點的人,行善就該壹律否定嗎?如果是這樣,還有幾人有資格行善?水至清則無魚,在嚴苛的道德標準下,慈善的“池”中還能幸存幾條“魚”?

疑惑二,“高調行善”,是否比“低調不行善”更該受到質疑?在中國,靠稅收來調節二次分配的制度壹直在完善之中,壹些富豪大款可以在全球奢侈品市場出手豪闊,可以把幾乎所有財富留在手裏、留給子孫,慈善的理念在這壹人群中顯未普及。相對那些吝拔壹毛的富豪,“高調”捐款的陳光標,就該承受更多的批判和冷嘲熱諷嗎?當蓋茨、巴菲特攜手來華勸捐,陳光標大聲回應死後裸捐,曾讓不少退避三舍的中國企業家被動而尷尬。兩者相比,誰更該受到質疑?

疑惑三,慈善事業的制度缺陷是否應該由個人“買單”?毫無疑問,中國慈善的收支制度、監管制度有諸多不夠科學、不夠透明之處。救災時大張旗鼓募得大筆善款,捐後如何使用卻壹直鮮有公開。陳光標陷入“詐捐門”,壹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壹些慈善機構對捐贈信息披露不夠。我們在要求陳光標“自證清白”的同時,是否更應要求相關慈善機構對“詐捐”爭議及時評判?

陳光標是壹位民營企業家,他捐或不捐、捐多捐少,是否有以募捐換取廣告效應,是否借此與政府搞好關系以爭取項目……這種種被質疑的行為,如果壹定要算作不足,那也是個人選擇,只要其中不涉違法,他的捐款行為就應該和其他好心人壹樣,受到肯定。這和有的地方、專業慈善機構的“挪用”、“濫用”善款,性質判然有別。

作為壹個立誌用自己的“高調”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企業家,陳光標的慈善方式確有可以改進之處。但於起步較晚、阻力很大的中國慈善事業而言,公眾特別是企業,還遠未形成樂捐善助的社會習慣。當此之際,在嚴格制度建設和監管機制的同時,對樂於行善的人,不妨多壹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調時推波助瀾,也不能壹棒子打死,讓後來者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