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滿漢全席,都有多少道菜呢?
滿漢全席是我國壹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後世沿襲此壹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清代名宴還包括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滿漢全席上菜壹般壹百零八種, 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用料精細,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溜、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滿漢全席上菜壹般起碼壹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
簡介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註目的獨特風格。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臺面上有四鮮果、四幹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肴壹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壹百二十四品,計肴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流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滿漢全席以北京、山東、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
六種宴席滿漢全席(壹)
蒙古親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為招待與皇室聯姻的蒙古親族所設的禦宴。壹般設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滿族壹、二品大臣坐陪。歷代皇帝均重視此宴,每年循例舉行。而受宴的蒙古親族更視此宴為大福,對皇帝在宴中所例賞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類鈔*蒙人宴會之帶福還家》壹文中說:“年班蒙古親王等入京,值頒賞食物,必之去,曰帶福還家。若無器皿,則以外褂兜之,平金繡蟒,往往湯汁所沾,淋漓盡,無所惜也。
滿漢全席(二)
廷臣宴
廷臣宴於每年上元後壹日即正月十六日舉行,是時由皇帝親點大學士,九卿中有功勛者參加,固興宴者榮殊。宴所設於奉三無私殿,宴時循宗室宴之禮。皆用高椅,賦詩飲酒,每歲循例舉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參加。皇帝籍此施恩來攏絡屬臣,而同時又是廷臣們功祿的壹種像徵形式。
滿漢全席(三)
萬壽宴
萬壽宴是清朝帝王的壽誕宴,也是內廷的大宴之壹。後妃王公,文武百官,無不以進壽獻壽禮為榮。其間名食美饌不可勝數。如遇大壽,則慶典更為隆重盛大,系派專人專司。衣物首飾,裝潢陳設,樂舞宴飲壹應俱全。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壽,於光緒十八年就頒布上諭,壽日前月余,筵宴即已開始。僅事前江西燒造的繪有萬壽無疆字樣和吉祥喜慶圖案的各種釉彩碗、碟、盤等瓷器,就達二萬九千壹百七十余件。整個慶典耗費白銀近壹千萬兩,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滿漢全席(四)
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陽春園第壹次舉行千人大宴,玄燁帝席賦《千叟宴》詩壹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於乾清宮舉行千叟宴,與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嘉慶元年正月再舉千叟宴於寧壽宮皇極殿,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賦詩三千余首。後人稱謂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滿漢全席(五)
九白宴
九白宴始於康熙年間。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為表示投誠忠心,每年以九白為貢,即:白駱駝壹匹、白馬八匹。以此為信。蒙古部落獻貢後,皇帝高禦宴招待使臣,謂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後來道光皇帝曾為此作詩雲:四偶銀花壹玉駝,西羌歲獻帝京羅
滿漢全席(六)
節令宴
節令宴系指清宮內廷按固定的年節時令而設的筵宴。如:元日宴、元會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節次定規,循例而行。滿族雖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後,在滿漢文化的交融中和統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漢族的食俗。又由於宮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規詳盡。其食風又與民俗和地區有著很大的聯系,故,臘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黃酒、重陽糕、乞巧餅、月餅等儀器在清宮中壹應俱全。
典型菜肴雙龍戲珠的做法制作原料:黃豆芽,蜜糖,鮮嫩肉末。
制作過程:制作復雜,要有耐心。
先將黃豆芽的豆去掉,接著用較粗的針將每根黃豆芽穿孔,將鮮嫩肉末(豬肉最嫩的地方),放進去,將黃豆芽爆炒,放進盆裏,組成兩條龍的形狀,龍的眼睛是最重要的,畫龍點睛,用紅色的圓形蜜糖放在頭部,加入雞精就行. 營養:黃豆芽可治療口唇糜爛、口角發炎的病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