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受阻的原因是有哪些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受阻的原因是有哪些

43號文是壹份中國政府發布的措辭含糊的文件,該文件導致規模8,200億美元的地方政府融資機構所發債券市場陷入混亂。通過地方政府融資機構籌集的資金使地方政府可以繞開不得向銀行直接借款的限制,將所借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者曾蜂擁買入此類債券,因這些債券的政府支持背景意味著它們基本上是無風險的。

中國國務院去年10月發布43號文,禁止地方政府償還公司欠下的債務,外界普遍的解讀認為,這其中也包括了地方政府融資工具。43號文同時禁止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工具募債,責令其重組這些公司發行的現有債務。

去年12月中央政府頒布禁令,禁止在滬深證交所裏使用低評級企業債作為抵押來借入現金,地方政府發售的債券也在其列。

這是中國為了肅清那些公司所發債券而做出的最大動作,旨在化解有關未來幾年該債務可能演化為棘手問題的擔憂。不良貸款越來越多、銀根吃緊呈現周期性爆發,且經濟在多年快速增長之後放緩,都已經令金融體系感受到了日漸沈重的壓力。

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資深分析師Terry Gao說,最新禁令的終極目標是逐步清除地方政府融資工具所發行的債券,讓這種債券成為歷史。

在債券發售被推遲或是被取消的當下,中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獲得資金。金融危機以來,他們正是依靠著這種方法募集到建設機場、醫院等基建項目的款項。在基礎建設支出的提振下,中國經濟才得以高速運轉。

如果沒有政府的明確或隱性擔保,這將對那些因寄望高回報及安全性而持有此類債券的投資者來說構成巨大風險。盡管很大壹部分發債融資方可能並不會違約,但其中壹些發債方出現違約的可能性或將導致此類債券價格下跌。

截至目前,這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所發債券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中國企業債市場規模為2.5萬億美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所發債券規模占其中的34%。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債速度已經顯著放緩。受投資者投資意願降溫影響,今年以來僅有11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債交易,相比去年每月平均45筆的發行頻率大大放緩。據數據供應商Wind資訊(Wind Info),新債發行總規模也出現下降,今年截至目前***計人民幣113億元(約合18億美元),而去年平均每月的發行額就達到人民幣528億元。

管理著人民幣20億元資產的上海耀之資產管理中心(Shanghai Yaozhi Asset Management Co.)的合夥人王鳴表示,鑒於政策轉向,投資者急切地想了解他們所購買的LGFV債券是否會繼續獲得地方政府的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