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計算機主要用於數值計算,只能使用卡片、紙帶、磁帶等存儲數據。數據的輸入、輸出和使用應隨程序壹起調入內存,用完撤出。造成數據冗余度大!而且,數據的存儲格式、存取方式、輸入輸出方式都要由程序員自行設計!2、文件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量大容量的存儲設備出現,使數據不再是程序的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存儲在外存儲器上,通過文件名來調入使用。但是除了對數據的存取由文件系統來完成以外,數據的內部結構、數據的維護卻仍由程序來定義和完成!因而,數據文件與使用數據的程序之間仍存在很強的依賴關系。3、數據庫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大容量磁盤的使用和數據處理的急劇增長,使聯機存儲大量數據成為可能,為了解決數據的獨立性問題,實現數據的統壹管理,達到數據***享的目的,數據庫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進入數據庫系統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