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家裏的錢,媽媽發現後沒有責怪,教育方式值得家長借鑒
不少孩子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有些父母即使有所發覺,卻覺得無傷大雅,選擇“睜只眼,閉只眼”,不會去責罵孩子。而孩子也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私下還會竊喜不已。其實,父母發現孩子從家裏偷錢花,選擇的教育方式將影響孩子的壹生。
最近壹段時間,丁雅放在桌子上的零錢總是莫名地少了,有時是5元,有時是10元。最初,丁雅以為自己記錯了,沒有特別在意。但後來次數多了,丁雅就懷疑是兒子偷拿了。
晚上,丁雅在兒子上床睡覺之後,翻看了兒子的書包,在書包夾層裏發現了幾十元零錢。丁雅知道,每周給兒子的零花錢,都被兒子買零食了,根本不會有結余。不用說,這多出來的零錢,就是兒子偷拿的。
第二天,丁雅悄悄問兒子,“媽媽在家裏丟了幾十塊錢,是不是妳撿到了?撿到錢要還給媽媽哦。”兒子有點緊張,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媽媽,點了點頭。她跑回房間,從書包裏翻出偷拿的錢,交給了媽媽。
丁雅摸了摸兒子的腦袋,誇她懂事。而果果也如釋重負,好像輕松了很多。從此,丁雅在家裏再也沒少過錢,有時兒子還會提醒媽媽把錢放好,避免弄丟了。
丁雅並沒有采取極端的做法,而是從側面提醒兒子自己“丟錢”的事實,讓兒子意識到媽媽知道錢少了。但她強調的是“丟了”,兒子可以還回來。她的做法比較策略,可以讓兒子意識到錯誤,又有機會糾正錯誤。事實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孩子“偷拿”父母的錢,並不會覺得是多麽嚴重的事情,也不會聯想到“偷”上。有些父母往往過於極端,會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甚至打罵、斥責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甚至變本加厲。父母應當找到孩子“偷拿”父母錢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沒有“偷”的概念
很多孩子自幼受父母寵愛,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認知,也沒有“偷”的概念。孩子從小的所有花銷,都是由父母支付,甚至從父母手裏拿錢,也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孩子不經父母允許 ,拿了父母放在家裏的錢,也沒有認為有何不妥,在孩子的認知裏,並不認為這是“偷錢”。
2、攀比心理作祟
孩子逐漸長大之後,有了熟悉的玩伴和同學,會在壹起玩耍,有零食也會壹起分享。有些孩子在父母給了錢或者買了零食之後,就會向小夥伴或同學炫耀。
孩子都有自尊心,認為自己不比對方差,容易產生攀比心理。為了有更多的零花錢,買更多的零食,孩子可能就會“鋌而走險”,從家裏偷拿父母的錢花。
3、滿足自己的欲望
有些孩子在長大之後,會逐漸產生叛逆心理,喜歡與父母對著幹。還有些孩子喜歡自己隨心所欲購物的感覺,或者去網吧上網、打 遊戲 等。
壹旦自己的零花錢用完了,就會從家裏偷拿父母的錢,滿足自己購物或者去網吧玩的欲望。這種性質就比較惡劣,需要父母及時管教,以免孩子越來越叛逆。
父母發現孩子從家裏偷錢花,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引導孩子講出“偷錢”的真正原因,並讓孩子認識到“偷錢”是壹種錯誤的行為,並認識到這種錯誤的嚴重性。優秀的父母,就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當父母發現孩子從家裏偷錢花時,大多數人無法做到冷靜,情緒就會比較暴躁,甚至直接去質問孩子。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孩子認錯和改錯,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確保冷靜,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及“偷錢”的背後原因。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孩子也會將心裏話講給父母聽。
2、引導孩子合理滿足自己的願望
孩子從家裏偷錢花,可能是孩子喜歡上某樣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但孩子沒有錢或者零花錢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願望,就會從家裏偷父母的錢。孩子的願望越多,對錢就有更多的需求。
父母就要關註孩子,及時了解孩子的願望和需求。對於孩子的合理願望和需求,父母可以適當給予滿足。而對孩子的不合理願望和需求,父母就要引導孩子,建立長期願望清單,以自己的勞動換取金錢,合理滿足自己的願望。
3、適當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長大壹些後,父母可以適當給孩子壹些零花錢,讓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所擁有的零花錢。孩子可以用零花錢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也可以用零花錢理財,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可以較好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父母對於孩子偷拿錢的行為,應當避免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也不可過於嚴厲地審問,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可以采取溫柔的方式,講究策略和方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免養成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