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國文化更吸引人 印度文化為何讓老美著迷?
河《缺狽槳畛鞘型呃?晌魘怯《茸罡菏⒚?撓《冉淌コ侵?弧U庾?延?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寺廟林立,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印度教教徒前來朝拜。仔細觀察中國和印度在美國的文化傳播,會發現推廣方式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比較重視官方推廣,在方式上偏重於純文化的形式,而印度則比較傾向於民間推廣和商業形式。比如,在過去幾年,中國多次由官方出面舉辦“中國文化節”。筆者在華盛頓住了7年多,還從沒註意到有印度官方主辦的“印度文化節”,最多只是各個大學或社團邀請印度藝術家在美國舉辦小型演出而已。不同推廣方式產生的結果很不同。中國文化節可能吸引了不少美國精英,然而,想要使普通的美國老百姓了解中國,卻不是壹兩次文化節就能夠取得成效的。印度官方似乎對傳播本國文化漫不經心。每次有印度活動,印度駐美使館網站上都只有“文化活動預告”壹項,或者只是通過部分美國朋友相互通告,但是卻非常註重細節。我曾多次參加印度駐美大使館的活動。每次慶祝活動都很簡單,只有簡短的雞尾酒會,看似沒有特別的準備。活動的組織者並沒有照本宣科地念講稿,或者告訴客人印度文化有多麽古老、多麽精深。但參加活動的客人不會寂寞,主人看到有獨處的人,會特意過來找妳聊聊。大廳裏布置得非常有印度特色,告訴來賓今天是印度什麽節日以及來歷,印度人在這天會做些什麽。如果客人對此有興趣,組織者會故作不經意地說,來,這樣裏有壹本書、壹部電影講的就是這個節日,這樣,人們被好奇心驅使,自己主動去探索印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另壹個層面上看,“中國藝術節”向美國人所展示的是中國文化最精華的壹面,且常提供免費欣賞的機會,也起到了很好的介紹中國文化的效果。但這些精華在出國前就經過篩選,比如,選最動聽的民族樂器演奏、最艷麗的歌舞、最珍貴的文物珍寶等。這些精華在中國國內連民眾都很少接觸到,慕名來到中國的美國人想要再欣賞,價格就高了,且很難找到。此時,來華人士頓時會感覺到真實中國與其在美國欣賞到的“中國”的反差。這樣,回國後,中國文化在美國人中的口碑就會欠佳,甚至還有抱怨。印度通過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傳播看似簡單,甚至有點粗糙和小家子氣,但任何去過印度的美國人,都會對印度文化產生真切和似曾相識的感覺。回國後奔走相告,然後與其他朋友相約,再次前往印度。“世界文化超市”中的競爭當前網絡時代的最大特點是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趨向壹體化。互聯網和國際旅行提供的便利,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地買到日本電器,享受巴黎廚師設計的晚餐,觀看百老匯表演。換句話說,只要能力所及,任何人都能享受到各國文化提供的優秀產品和服務。因此,中國文化其實面對的是“世界文化超市”,只有做到別具壹格,能夠提供其他文化不能提供的特殊價值和便利,才會吸引生活已經非常豐富而且忙碌的現代人。以瑜珈為例,瑜珈在美國(其實也包括在中國)的流行,並不壹定是由於人們對印度悠久歷史的興趣,很大的原因是它能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現代人,提供了壹種呵護身體、緩解壓力的方式。所以,即使瑜珈練習班非常貴,或是時間要求很嚴格,美國人照樣乖乖地去交錢,去流汗。久而久之,練瑜珈的人就培養出對印度其他文化的興趣。由此看,要成為“世界文化超市”中的暢銷商品,必須要真實、可靠、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壹點可以從中餐在美國的久盛不衰得到驗證。中餐可謂是中國文化滲入美國人日常生活中最成功的例子。在美國,幾乎任何壹個城市都可以找到中餐館。對於飲食傳統簡單的美國人來說,中餐提供了方便且經濟的新選擇。現在,許多中餐館使用印有十二生肖的餐墊,在用餐過後贈送每個顧客壹個類似求簽算命的“福餅”,這種空心的小餅幹裏藏著壹張小紙條,上面印著“當天運事”,背面有的印著“本周幸運號碼”供喜歡買彩票的人參考,有的印有壹個中文字或詞。看看自己的運氣,或是試圖按照發音指示讀出這些中文,成了很多美國人吃過中餐後非常期待的壹件事。這種推廣方式同樣能給許多中國文化產品以啟示。文化和商業看上去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在當今社會,文化的推廣離不開商業推介的手段。只要認真研究市場定位,找到和確定適合的消費群體,采用適合的包裝方式和宣傳渠道,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是可以實現的。(作者是旅居美國的著名媒體人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