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沒有戰事372潛艇為什麽會遭圍堵

沒有戰事372潛艇為什麽會遭圍堵

為什麽說372艇創下世界潛艇史上的奇跡

2014年9月2日下午,中央軍委給王紅理、海軍給372潛艇記壹等功慶功大會在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禮堂舉行。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宣讀了中央軍委和海軍的通令,分別給王紅理和372潛艇頒發了獎章證書、獎狀。

372潛艇在海軍組織的壹次不打招呼的戰備拉動中,該潛艇支隊支隊長王紅理作為指揮員,帶領372潛艇緊急出航,潛入大洋,期間成功處置重大突發險情,並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戰備遠航任務,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潛艇史上的奇跡。

從海軍關於372潛艇的事跡報道,結合此次記集體壹等功有關報道,可以推斷,372潛艇應當遭遇了海水密度突變造成的“斷崖”。

海水躍層也稱“躍變層”或“飛躍層”。它是指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現突變或不連續劇變的水層。表明上下層海水性質不同。躍層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淺,隨海區的地理和氣象條件變化。主要有四種躍層:溫度躍層、鹽度躍層、密度躍層和聲速躍層。

其中,密度躍層對潛艇的水下航行有著不小的用途。當躍層的密度變化較大,潛艇的負浮力不大時, 潛艇可以像潛坐硬海底壹樣潛坐在密度層上,故稱“液體海底”。潛艇憑此相對靜止地懸浮在躍層水中,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浮力,在“液體海底”中慢速“靜音”巡航,而不易被發現,像雄獅慢慢接近羚羊壹樣,在對方全無知覺的情況下,搜索並接近目標,確定截擊方位,對水面艦只實施快速的攻擊,然後隱蔽潛航,迅速脫離攻擊戰位。

當聲源位於躍變層上方,聲線在經過躍變層時會形成不規則的聲反射和強烈的折射,顯著衰減其強度,大幅降低作反潛聲吶的作戰效能,給反潛行動造成困難。

正是因此,潛艇在作戰中會盡量尋找海水躍層,來隱蔽待擊。相反,水面艦在有水下敵情狀態下,如探測到水下有海水躍層,通常會迅速脫離,以防止自身反潛能力下降,避免敵方潛艇利用躍層隱蔽出擊。

在我國周圍海域,有許多適合潛艇作戰的海水躍層。例如在臺灣島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常年存在著上述條件理想的海水躍層,利於水下通信和潛艇的隱蔽行動。由於海水躍層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掌握海水躍層的分布和相關具體參數是壹支成熟潛艇部隊所必需的。

但是,如果海水躍層是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狀態,形成負密度梯度躍變層,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減小,被稱為“海中斷崖”。潛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斷崖,會立即失去浮力,急劇掉向海底,大多數常規潛艇的有效潛深為300米,潛艇不受控制地掉到安全潛深以下時,會被巨大的海水壓力破壞,造成失事。

海水密度躍變層(Pycnocline)、溫度躍變層(Thermocline)、鹽度躍變層(Halocline)

臨危不亂的處置

據2014年4月10日《解放軍報》刊登的文章《鍛造無畏的“水下尖刀”—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372艇錘煉打勝仗能力紀實》稱:那天,該艇正執行遠航巡邏任務,在數百米深的大洋潛航,遭遇海水密度突變造成的“斷崖”掉深。這是潛艇水下最危險的狀況之壹,如果不能迅速控制下潛狀態,“掉深”到極限深度便會艇毀人亡,外軍潛艇曾有過血淋淋的教訓。

此時,事發海域水深數千米,該艇失去浮力急速下沈,主電機艙管道因深海巨大壓力而破損、海水噴湧而入……危機時刻,全艇官兵條件反射般的反應速度和指揮員果敢正確的應急處理,3分鐘內,在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水霧環境中,關閉了大大小小近百個閥門和開關,操縱了幾十種儀器,將險情成功化解。

而根據《解放軍報》的另壹篇報道,今年春節期間,王紅理率艇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潛艇駛進深海密度躍變層後,由於海水密度突然變小,壓力驟然變化,導致主機艙管路破損進水。潛艇快速墜向3000多米深的海底“懸崖”。危急關頭,王紅理指揮若定。他分析形勢後果斷下達多道口令,艇上官兵眾誌成城,精確完成壹項項操作。3分鐘後,險情成功化解;3小時後,潛艇恢復潛航能力……壹起可能造成艇毀人亡的事故就此化險為夷。

這種所謂“斷崖”,正是潛艇水下航行中遭遇的極為危險的負密度梯度躍變層。根據中國傳統的研究,在南海地區,這類負密度梯度躍變層在淺海主要出現在北部近海,即粵東、粵西近海和瓊州海峽附近很小的海域,且具有明顯的時間變化,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此次在4月的南海遭遇如此危險的躍變層,對於我軍而言,無疑是壹次罕見而寶貴的體驗。

由於此類險情的發生難以預計,也就沒有什麽標準對策。戰後各國有據可查的潛艇事故裏,幾乎查不到因為進入負躍變層導致潛艇沈沒的直接記錄,然而,許多神秘失蹤後被發現沈沒水下數千米的潛艇事故中,海水密度變化導致的躍變層往往被懷疑為元兇之壹。

1963年4月10日,當時美國海軍最新銳的“長尾 ”號攻擊型核潛艇在美國東部科德角沿海330公裏的大陸架邊緣處作下潛300米的潛水試驗時,神秘地沈入2300米深的海底,奪走了艇上129名船員的生命,造成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