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間應州大捷後,為何文官集團集體拒功辭賞?
明武宗?應州大捷?之後,文官集體辭賞,是因為武宗采取極端冒險的行為,僥幸取得勝利。文官們對此感到不滿,只能作此無聲抗議。
明武宗?應州之戰?發生在他登基之後第十二個年頭。當時正德皇帝只有二十五歲,因為貪玩跑到邊關去打仗,還自封了壹個大將軍的頭銜。
從壹五壹七年的八月到十月,武宗在大同附近遊蕩了兩個多月,才遇到了蒙古?小王子?的人馬前來?打草谷?。不得不說,武宗是有壹點軍事才能的。在他的指揮下,也是當時駐防的總兵王勛,及時帶領援軍趕到,才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
但是朝中百官對此事,頗不以為然。畢竟壹國之君親身涉險,萬壹出了紕漏要怎麽算?
三代之前,?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之事,歷歷在目。國家恥辱,忠臣罹難。英宗、代宗兄弟鬩墻,壹代名臣於謙含冤慘死,不過才壹個甲子的時間。
朱元璋當年好不容易趕走了元軍,恢復了華夏正統,這才過幾十年,大明幾乎就重蹈?靖康之恥?的復轍。
瓦剌以英宗要脅明軍投降,幸好大明在於謙等忠臣良將的努力下,及時擁立代宗,才沒有與北宋朝落得壹般的下場。誰知道現在又出了壹個荒唐的明武宗。
基於前述理由,文官們不肯接受賞賜,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反骨,故意要與皇帝作對。
近年來,不少民間史學者,對明代的文官集團,有極大的不滿。總覺得明朝是壞在文官手上(只要文人還當官,隨便哪個朝代滅亡,都可以歸因在文人手上),於是明朝皇帝都是好的,壞的都是文人?
更由於史書裏對這壹次戰役的描述,雙方死傷人數的統計等有些問題,於是便統統歸於文官集團的故意抹黑。
對此,個人的觀點是:明武宗這壹次?應州大捷?的真實情況,或者的確是被文官們篡改過。但是他們?針對?武宗,卻不是沒有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