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效果的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1,魔彈效果論,魔彈論。
時間:20世紀30年代至40年。
觀點:又稱“皮下註射理論”。這是壹種有關媒介具有強大效果的觀點。它的核心內容是: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身體,藥劑註入皮膚壹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動。
2,有限效果論。
時間:20世紀40年代。
觀點:有傳播研究學者開始提出傳播的“有限效果論”或“適度效果論”。這壹理論認為:很多情況下,大眾傳播工具並不能夠直接改變個人的意見、態度或行為,所以,也就不應承擔犯罪或其他不良社會現象的直接責任。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壹些社會心理學家又進壹步提出“固執的傳播對象”的觀點,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受眾並不是完全被動的、消極的“靶子”,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參與者。
3,適度效果論
時間: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觀點:大眾傳播對於受眾雖然沒有槍彈論所認為那樣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論說得那麽不堪,它仍然是具有壹定影響的,這種影響應該從受眾這個角度來衡量,並且從長期效果來衡量。
4,強大效果論。
時間:20世紀70年代後
觀點:強大效果論重新強調大眾傳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與槍彈論不同,強大效果論強調的效果不是簡單的、直接的,而是復雜的、間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見影的,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是微觀的、個體的,而是宏觀的、社會的。
傳播效果研究的兩個含義和三個層面:
1,雙重含義。
①它指的是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衡量,傳播效果指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
②不管傳播者有沒有傳播意圖,他們所從事的傳播活動總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衡量,傳播效果指受傳者受到了傳播活動的影響,在什麽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強或改變了他們的態度和行為。
2,三個層面。
既體現在具體微觀的傳播過程中,也體現在綜合宏觀的社會傳播過程中。
①認知層面效果:作用於知覺和記憶系統,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構成的變化。
②心理和態度層面上的效果:作用於觀念或價值體系,引起人們情緒或感情的變化。
③行為層面上的效果: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動,是壹個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傳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