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和古琴的區別在哪裏
古箏和古琴的區別在形成年代,形制區別,音域、色、表現力。
1、形成年代。
琴:原名“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紀初期為了和其他樂器的統稱區別,改稱為“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於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
古等又名秦箏。早在戰國的時候箏就已經流行了: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罄築、彈。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2、形制區別。
古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雁足(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箏。
3、音域、色、表現力。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壹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而古箏基本上是壹弦1—2個音,同—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