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制冷的“空調背心”是否要來了?
將裝有冷卻液的背心通過管子連到壹個圓柱形的制冷器上,打開開關,3到5分鐘,背心就開始制冷,溫度調節到18至25攝氏度。預計到9月,可以在網上訂購。
穿在身上的“空調”重3.3公斤
“空調背心”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利用航天技術研制出的,可用於個體冷卻的防護設備——單兵空調系統。它由內裝冷卻液的背心、圓柱形的制冷單元和電源組成。
206所的研究員張行周向記者解釋了“空調背心”工作的原理:制冷單元就是壹個小型的制冷機,當人員穿著背心時,背心裏的冷卻液吸收人體熱量後流到制冷單元進行冷卻,冷卻完畢再進入背心,從而給人體帶來涼爽的感受,制冷單元將冷卻液裏的熱量排向外界環境。
這款“空調背心”使用了壓縮機變頻調節系統,制冷單元上安裝了轉鈕,通過調節,可以將背心的溫度調節到18攝氏度到25攝氏度。制冷單元重4.6斤,約等於4瓶礦泉水的重量,馬甲重1斤,電源重1斤,“穿起來比較輕松。”壹名體驗者告訴記者。體驗者在室外體表溫度為37攝氏度時,穿上“空調馬甲”,體表溫度可以降到30攝氏度左右。
設計過空調帽子、短褲最終選定背心
“在第二代‘空調背心’設計出來之前,還有第壹代的背心。我們甚至還嘗試著設計過空調帽子、空調短褲。”張行周說。最後,研發團隊發現還是背心的受眾面比較大,也易於穿脫,同時查閱資料了解到軀幹是人體主要的散熱部位之壹,最終決定使用背心的樣式。
空調背心的研發團隊***有十多人,第壹代“空調背心”被設計出來時,光是制冷部分就重8斤,電池重2.8斤。“因為當時的制冷單元比較大,需要背在背上,預計的售價也在萬元左右。”
為了讓更多居民享受到更輕便、實惠的航天技術民用產品,研發團隊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讓從事消防、交警行業的多名工作人員實際體驗,收集反饋。
有的試用者提出不想占據後背及肩膀的空間,因為還要扛東西。他們將背心的前胸和後背裝上冷卻劑,空出了肩膀的部位。“這樣使用者不僅可以用肩膀扛東西,也可以滿足壹些人肩膀不想受涼的需求。”
制冷單元圓柱形的設計也是技術團隊“靈光壹閃”的結果。他們通過觀察高溫環境下的各類工種,發現工人們經常攜帶的手電筒、水壺壹類都是圓柱形的。“圓柱形與人體的任何壹面都可以貼合,最後我們決定使用圓柱體的外型。”
電池可持續使用2小時售價2000-3000元
“同時,我們也更多地考慮到這是壹件供特殊行業工作者在高溫環境使用的設備,不是日常的衣物,也不需要像空調壹樣持續制冷,在減輕制冷單元重量的同時,也減輕了電池重量。”張行周介紹,第二代“空調背心”目前主要配備兩種電池,1斤左右的電池可以持續使用1小時左右,1斤6兩左右的電池可以持續使用兩小時左右。電池通過壹個接口連接制冷單元,電量用盡後換上新電池就可以持續使用。
經過多次改進,生產出來的“空調背心”售價方面也便宜了不少,不同的規格售價在2000-3000元之間,根據訂單數量、電池容量價格略有不同。這可比動輒上萬價格的LV時裝可是便宜多了。“我們還會再研發三代,爭取進壹步降低成本,讓更多居民享受到軍民融合的成果。”206所產業發展處周凱說。張行周說,在繼續研發三代“空調背心”時,會註重提高制冷單元的效率,爭取用更少電量,工作更長時間。
很多產品都是先軍用後民用,希望大眾都能享受到軍民融合的成果,航天技術不僅能保家衛國,也能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