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反思:中國人為什麽要如此拼命地學習外語

反思:中國人為什麽要如此拼命地學習外語

壹方面,我們還延續某種文化慣性,缺乏熱愛和捍衛漢語文化的自覺;另壹方面,也要警惕“土豪”習氣、“暴發戶”心理可能導致的盲目自大和文化鎖國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這樣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也似乎在不知不覺間認同了。至於是誰提出的,有什麽依據,卻很少有人追問。事實上,它出自法國作家都德那篇著名的《最後壹課》。當時,法國人正經受普魯士入侵,馬上就要失去學習本族語言的權利。作者在小說中大聲疾呼,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永遠以母語為傲。

即便在今天,外國人如果用英語問路,很多法國人即便會說英語,還是堅持以法語對話,法國人對自己語言的熱愛近乎“偏執”,被稱為“法語的傲慢”。

大概就在同壹時代,因為中國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挫敗,更加悠久燦爛的漢語和漢文化備受歸咎,甚至被形容為“中世紀的茅坑”。

這樣激烈的觀點今天已經不再流行,但它仍然以某種隱蔽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譬如,不僅評職稱要考核外語,連幼兒園也標榜“雙語”教學。在壹檔知名的兒童節目中,壹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小朋友,看到西紅柿脫口而出的竟是“tomato”。

中國人為什麽要如此拼命地學習外語?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曾經遭遇閉關鎖國,備感文明上的落伍,希望擺脫“走向世界的挫折”,能夠“走出去”“帶回來”,融入全球,***同發展。而外語正是我們了解和進入外部世界的工具,善用外語,促進交流,讓我們不至於陷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境地,能夠更加自主地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和成功經驗。

但無論如何,母語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是民族的根基和命脈。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要達到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不同的語言可謂殊途而同歸。掌握不好自己的母語,等於放棄了最天然親近的文化母體,舍此而別求他國語言文化,不啻南轅北轍。

近幾年來,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動,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不斷增長,世界“漢語熱”逐漸升溫,今天,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20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在600多所中小學[微博]開設了孔子課堂。我們也適時地自覺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可以說中國文化傳播迎來了百年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我們對待文化自我和文化他者的態度,尤其要重新審視我們對待母語和外語的態度。壹方面,我們還延續近代以來的文化慣性而缺少對漢語的熱愛,沒有充分認識到漢字之美,沒有捍衛漢語文化的自覺;另壹方面,也要警惕“土豪”習氣、“暴發戶”心理可能導致的盲目自大和文化鎖國。

日益強大的中國,更應該以壹種從容自信和開放包容的心態自立於世界,這首先體現在我們對待母語和外語的態度上。熱愛母語,善用外語,不僅關系到國家整體的軟實力,更關系到我們每壹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事業發展、文化認同乃至心靈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