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消失的職業
綜合如下,僅供參考:
壹、換底、補鍋行當,遠去的風景,沒落的補鍋行當
江西九江市月亮灣社區壹宿舍內,補鍋工周敦利為底部破損的鋁鍋換底。
安徽宿縣閔賢鄉的壹名補鍋匠在街頭補盆。
二、手工制作泥茶壺
浙江武義縣手工制作泥茶壺藝人吳萬成在制作茶壺蓋。
三、換鐵掌藝人
在安丘市官莊鎮的大集上,老王終於等來了他近10天來的第壹個顧客——安丘市官莊鎮張家沙溝村69歲的老人張希業。張希業是老王的老顧客了,他和老伴靠走街串巷換大米為生,壹頭陪伴了他們20多年的老騾子壹直都是王金成給它釘掌。鏟、削、撬、釘,不壹會功夫,老騾子就換上了新鐵掌。用張希業老人的話說:老王的手藝熟練,釘的掌合腳,要是他不幹了,我們的牲口也就沒法養了……
四、采香椿
山東濰坊青州74歲的周培花老人正在大山上采摘香椿芽
五、制作“火紙”(紙錢)
湖北建始縣三裏鄉蟠龍村六組村民鄧隆學在造紙作坊翻曬“火紙”。
六、鐵匠。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46歲的打鐵藝人張守智展示新打造的鐵器。打鐵是壹種古老的技藝,鐵匠則是前工業時代最“勇武”的職業之壹。他們僅憑手中的鐵錘和火鉗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而從事鐵匠這壹職業不僅需要力氣,還要有許多“學問”和經驗,比如選料、下料、加熱的火候、錘打的技巧等等。如今,隨著經濟和工業化不斷發展,機械化生產正逐漸取代手工制造,打鐵這種曾經風行於民間的技藝也日益沒落。
七、絞面師。
廣西南寧市壯誌路,壹名婦女(左)在為顧客絞面。絞面又稱絞臉或開面,是流傳於廣西壯族同胞聚居地區的壹種傳統美容方式。壯族婦女僅用兩根線就能將人的面部、頸部細小的汗毛絞掉,還能將眉毛修得更加美麗。接受絞面後,人的面部會變得光潔而富有彈性。古時候,壯家女子出嫁前壹天都要進行其人生的第壹次絞面,之後,絞面將伴隨其壹生。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壹古老技藝漸漸成為壯族地區人們日常美容的壹種方式,也成為壯族婦女的壹種職業。如今,各種美容美發廳不斷出現在壯鄉各大城市。而從事絞面這壹職業和接受這種美容方式的基本都是中老年婦女,絞面的場景基本只能在老城區的偏僻街巷裏看到。絞面這壹壯族傳統美容技術正逐漸失去昔日的魅力。
八、街頭的理發師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三水涇口橋旁,62歲的剃頭匠管康森在給顧客掏耳朵。
九、彈棉花
過去在江南農村,每到冬季就能聽到“咚咚咚”清脆的手工彈棉花聲,藝人腰綁彈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把棉花彈松,然後經過整形、拉線、平壓等多道工序,做成禦寒的棉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的崛起,雲絲被、空調被、羽絨被、毛毯等滌綸纖維制品相繼出現,古老的手工彈棉花技藝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浙江省武義縣,有壹名叫潘方元的手工彈棉花藝人開著壹家手工棉胎加工店,至今仍堅持手工彈棉花,為當地居民定做結婚新棉胎或翻新舊棉胎。潘方元17歲拜師學習彈棉花,在這壹行已幹了37年。潘方元感慨地說,早年他帶出的13個徒弟如今都已改行,現在更沒人來學這門手藝,他擔心這項傳統民間技藝很快會失傳。
十、布瓦
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居民過去建吊腳樓的必須品,它是建築中所用的小青瓦,呈弧形,用壹種粘土燒制而成。隨著人們住房習慣的改變,如今農民建房更多使用鋼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頂不需要用“布瓦”遮蓋。之所以還有人在做“布瓦”,大多也只是為過去修建的吊腳樓修補屋頂之用。目前還在“布瓦”制作壹線的瓦匠們年齡大多在六七十歲左右,他們都沒有帶徒弟。“布瓦”作為壹種傳統技藝,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十壹、
中國正在消逝的行業——耍猴
兒時快樂的源泉之壹
十二、纖夫
險灘變作河溪,纖夫這壹古老行業逐漸消失
十三、桑皮紙
由於制作工藝原始,產品實用價值較低,桑皮紙並沒有多少市場
十四、樹皮服裝
哈尼族神奇的樹皮制品。19世紀初,樹皮服裝逐漸消失
十五、年畫
灘頭年畫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鼎盛的民國初期年銷量曾達700多萬張
十六、賣涼開水
賣涼開水跟賣涼茶不是壹回事。在南方,賣涼開水的品種除涼茶外,還有糖水、白開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屬於家庭婦女的求生之道。
十七、翻瓦匠
翻瓦,本只是壹個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發展成了壹個職業,還是因為需求量較大的市場促使的。
十八、守墓人
對墳墓的敬重,體現在中國人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可以說是空前的。不要說皇家陵園的威嚴和氣勢,單就是在民間,也是體現忠孝情緒的關鍵所在。
十九、收荒匠
收荒匠的嗓子壹扯開就有山歌風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銅爛鐵廢紙舊書雞毛鴨毛鵝毛拿來賣——喲——”每隔三兩分鐘,他就唱壹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癢癢的,就開始在床下門邊找換錢的東西!
二十、柴煤店
市民燒柴、煤的越來越少,柴煤店漸漸失去當年興旺的景象
二十壹、修鋼筆
修鋼筆,忘了嗎?
二十二、制手拉秤
是“斤斤計較”,還是難舍情緣?
二十三、修雨傘
曾記否,街上補傘匠人。
二十四、傳統的畫像店
這種人工畫像在照相業發達的影響下已逐漸消失。
二十五、背夫
背夫往往十多人結伴而行,背上少則30、多則150公斤重的茶葉,翻越雪山、峭壁。
二十六、馬幫
茶馬古道上,馬幫在運送木材。
二十七、放排工
兩名放排工人駕馭60多立方米木排可以在都柳江上漂流。
二十八、磨刀人
在安徽渦陽家家都有壹把刀、壹把剪刀,磨刀人會到各村家門口吆喝著“磨剪子嘞”!
二十九、打面的
安徽渦陽縣農民家家都有麥子,收獲期壹部分賣掉作為經濟來源,壹部分自己食用。到“打面的”那兒把小麥磨成面粉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面粉用作食用,麥麩用作餵豬、牛、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