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辦學質量如何?
教育部批準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美麗富饒、人文昌盛、工商發達的江蘇省常州市。學校前身主要為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創建於1978年4月;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常州市機械冶金職工大學合並組建常州工學院,成為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由江蘇省領導和管理,實行省(江蘇省)市(常州市)***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2003年7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常州師範專科學校(籌)成建制並入常州工學院。
目前,我校占地面積1002.66畝(合66.8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30.18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8.7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695萬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89.97萬冊。截至2005-2006學年末,我校普通全日制本專科在校學生10589人,其中本科生7924人;教職工1193人,其中專任教師668人;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255人,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339人。金怡濂、湯定元、徐至展、許學彥、沈學礎、薛鳴球等6位院士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來自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100多位高級專家常年擔任我校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工作。
學校設有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質量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法政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二級學院,開設本科專業29個,覆蓋工、管、經、文、理、教等6個學科門類。
學校建有物理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機械基礎實驗室等3個公***基礎實驗室,其中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是基礎課實驗教學省級示範中心建設點;建立了機電、電工電子、計算機、測控、土建等12個專業實驗室;組建了金工、數控、電工電子、電氣綜合、計算機綜合等5個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以及常州大地測距儀廠、常工電子計算機有限公司等近10個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基地;還建有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中心、心理實驗室、物理演示實驗室、生物標本展示室等校內學生素質拓展基地。同時,學校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了江蘇多棱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原常州機床總廠)等221家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辦學以來,我校科技工作堅持以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為主,堅持科學研究與科技產業發展相結合,堅持為人才培養和教學服務,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2000年至今,全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10項,其中承擔各級各類縱向課題105項,橫向課題41項,校級課題264項;申請國內專利23項,其中已授權13項。2003年以來,出版各類專著及教材91種(部),發表各類科研學術論文1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0余篇。校辦科技企業研制開發的紅外光電測距儀、電子全站儀、智能電能計量系統等高新技術產品投入批量生產,取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2003年全校科技產業收入總額、實現利潤分別名列全國工科類院校第43位、第47位;2005年全校科技產業收入總額1.06億元。
近年來,我校牢固樹立“讓每壹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辦學理念,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努力構建以學生為根本、教師為主體、教學工作為主渠道,全員參與、全方位育人、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把日常管理、服務與校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科學管理,從嚴要求,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習風氣始終保持較好的水平。學校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等優秀傳統,建造了“秋白園”、“院士語林”、趙元任塑像等富有教育意義的景點,營造出優良的育人環境。目前,學校是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江蘇省高校黨委工作達標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
學校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與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國的8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聯合開辦了15個教育合作項目。學校從1994年起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每年均聘請10名左右外籍文教專家來校授課講學,還定期選派教師赴國外院校進修深造。
迄今為止,我校及其前身***培養各類畢業生5萬余人,近三年畢業生當年就業率均在90%以上。總體而言,我校畢業生專業基礎紮實,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強,整體素質較高,受到用人單位普遍歡迎,不少畢業生已經成為所在地方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技術骨幹,成為促進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辦學以來,我校堅持主動適應區域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省市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的新要求、新特點,積極進行學科專業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索產學研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途徑,大力提高人才的核心競爭能力,初步構建起具有“常工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今後,我校將進壹步堅持“面向基層,服務江蘇”、“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服務面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繼續大力推進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和各項建設,加快產學研結合的進程,加大對地方和社會的回饋力度,真正按照新的時代需要,緊密結合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供科技服務,參與並推動經濟文化建設,為江蘇省和常州市早日實現“兩個率先”做出應有的貢獻。
截至2005-2006學年末,我校總建築面積為30.18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8.75萬平方米,生均17.30平方米。擁有多媒體和語音教室座位數7569個,每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座位數70個。全校教學用計算機2400臺,每百名學生配計算機22臺。學校充分發揮校園環境對於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健康成長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校園環境進行了大力整治與改造,校園綠化、美化、園林化,營造出壹個優雅的育人環境。總體而言,學校各類校舍設施齊備,很好地滿足了教學實際需要。截至2005-2006學年末,我校普通全日制本專科在校學生10589人,其中本科生7924人;教職工1193人,其中專任教師668人;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255人,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339人。金怡濂、湯定元、徐至展、許學彥、沈學礎、薛鳴球等6位院士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來自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100多位高級專家常年擔任我校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工作。校本部占地800余畝,坐落於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新北區交界處,距常州市商業繁華中心區以及常州火車站、汽車站僅3公裏,與常州市行政中心隔街相望,外環路、常澄路、晉陵北路三條城市主幹道環繞校園四周。新北校區占地200余畝,位於常州市新北區巫山路、河海路交界處。成教學院懷德橋校區、西新橋校區占地近20畝,是學院在常州市老城區的重要教學基地。校內綠樹掩映,景色怡人,是江蘇省花園式校園、江蘇省園林式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我校前身創建於1978年4月,當時校名為“常州市七二壹工業大學”。
1979年11月,改名為“常州市職工大學”。
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報請江蘇省政府批準,創建常州職業大學。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確,常州市職業大學與常州市職工大學為兩所學校壹套編制。
1982年12月31日,國家教育部批準在常州職業大學的基礎上建立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實行省市雙重領導,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逐步過渡到以市為主)。
2000年3月22日,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常州市機械冶金職工大學合並組建常州工學院,屬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由江蘇省領導和管理,實行省(江蘇省)市(常州市)***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學院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
2003年7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常州師範專科學校(籌)的全部資源成建制並入常州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