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長沙文津渡的來歷

長沙文津渡的來歷

關於長沙文津渡的來歷如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學大師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造訪張栻。朱熹在長沙逗留了兩個月,著名的“朱張會講”由此展開。朱張對理學中的壹系列問題,如“中和”、“太極”等分別在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輪流進行討論。

嶽麓與城南僅壹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詩記下了這次意義深遠的學術交流活動;“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從此,朱張渡壹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慶十七年,學政湯甫捐建朱張渡亭於水陸洲,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作記。鹹豐十壹年,學政胡瑞瀾重修渡口,東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講學時所名也。

擴展資料

朱張渡,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原六鋪街江畔、白沙路路口,為舊時長沙設立在湘江邊的古渡口之壹。渡口在湘江兩岸各有壹牌坊,東岸為“文津”,西岸為“道岸”。朱張渡名稱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宋代兩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他們在“朱張會講”時經常在此渡口乘船往來,眾多學子求學問道也多經過這個渡口,遂成壹時之盛。

歷史淵源

從今長沙湖南第壹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張渡。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學大師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造訪張栻。朱熹在長沙逗留了兩個月,著名的“朱張會講”由此展開。朱張對理學中的壹系列問題,如“中和”、“太極”等分別在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輪流進行討論。

嶽麓與城南僅壹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詩記下了這次意義深遠的學術交流活動;“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二人曾將東岸命名為“文津”,將西岸命名為“道岸”。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往返時休息,張栻和朱熹二人尚以《船齋》為題作同題詩自娛。張栻過世之後的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撫史,移節長沙,仍取道古渡往來於嶽麓書院與官衙公署,白天辦公,晚間講學,相從的門徒多達千,渡的繁華景象可想而知。

從此,朱張渡壹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慶十七年,學政湯甫捐建朱張渡亭於水陸洲,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作記。鹹豐十壹年,學政胡瑞瀾重修渡口,東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講學時所名也。

清代朱張渡口的“歲修”、“油艙”之費全由民間捐田、捐爭維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僅道光十壹年,楊振聲就捐銀120兩,交“道事”生息,充“歲修”費用;還有蔡先廣、蔡先哲兄弟捐店鋪2間,租金充作渡口經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