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如何設計教室,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
芬蘭小學內的衣帽區
作者介紹:錢文丹,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及芬蘭坦佩雷大學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文原刊於《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雜誌2017年12月刊。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思考滿足21世紀社會發展的教育究竟是什麽樣。中國對這壹問題的探討也從未懈怠,2016年9月13日,中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21世紀核心素養”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這跟聯合國在2005年發布的《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劍指壹處:“教育的質量,既要關註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又要促進學生社會情緒化發展,及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價值觀和創造力。”
而教室作為學生活動的物理場所,什麽樣的空間設計能夠滿足這壹需求?如何確保學生在這個空間內能夠鍛煉21世紀需要的核心技能?已然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者急需解決的問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2006年就召開過主題為“未來學校——學習環境、教學法和建築”的研討會,與來自21個國家的100多名教育者分享他們的經驗。因此,我結合自己去芬蘭中小學校參觀學習、課堂觀摩的感悟,以及訪談當地教師,來分析芬蘭教室是如何設計和布置,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
芬蘭教室——
讓學習場所成為“白天的家”
芬蘭教育者認為,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養成的場所,還是師生聚集,***同生活的“白天的家”。因此芬蘭教室的設計和布置處處體現對師生的人性化關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芬蘭每所學校的每間教室,都有衣帽間或衣帽架。不管是幼兒園2、3歲的小孩,還是中小學生,甚至是就讀於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每天壹到校,做的第壹件事便是脫衣服、脫鞋,穿著單薄的衣服和襪子,身體輕松地進入教室開展壹天的學習活動。他們不怕冷嗎?這是因為:第壹,芬蘭每間教室都安置了很好的通風系統和溫度調控系統,四季保持20多度的恒溫,壹旦孩子進入教室,通風系統就會自動排氣,更換進新鮮的空氣。第二,教室內鋪有柔軟的地毯,這樣穿著襪子在教室走動也不會冷,學生們還可以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討論,讓身體得以放松、休息。芬蘭小學教師Susane告訴我,他們相信“人在身體舒服、放松、自由舒展的情況下,更容易集中註意力,思考的自由馳騁。而把自己的外套、鞋子、書包放在衣帽間,也能讓教室內部更整潔、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互動空間。”
其次,芬蘭中小學教室特別註重對家具、色調、生活用品的精心選擇和使用。教室內部多以暖色調為主,讓人走入其中就有壹種很自在、方便、生活化的感覺。中小學教室壹般都有很大的窗戶,基本占據著壹面墻,同時配有窗簾,方便師生根據天氣和季節變化,或者所需要的氣氛,自由調節所需要的光度,營造出壹種居家品位。每間教室又配有水池、洗手液、手紙、鏡子、甚至沙發等生活用品,供孩子們使用。如果學生在上課時渴了,他們便可直接走到教室後面的水池取水喝,無需跟老師打招呼。這樣自由、舒服、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就是為了讓學生愛上在校時間,把學校當成自己“白天的家”。
最後,芬蘭教師用學生的作品裝扮教室,營造師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芬蘭基礎教育的壹大特點是,小學階段實行的是全科教師,即壹名教師幾乎要教授全部的課程(包括芬蘭語、英語、數學、宗教、環境、音樂、手工等,體育除外),並要從壹年級壹直帶到六年級畢業,這樣教師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裝扮自己的班級。他們對教室的布置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壹是按照個人風格和教育理念裝扮教室,比如桌椅如何擺放,是三五人壹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還是傳統的壹排排座位;地毯、窗簾選什麽顏色;教室門口如何裝扮、班級全家福貼在哪裏。教師在設計這些的時候,教室已經不單單是他工作的場合,慢慢變為他在裝扮自己的“家”。另外,為了強化教師對班級的歸屬感,小學教師的辦公室就設置在班級內,它是壹個隔間,教師透過玻璃,就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壹舉壹動。二是教師用學生的作品裝扮教室,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教師不會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篩選,即使是不成熟的作品,芬蘭教師也會大方地把它擺放在教室內,這對學生來說,是壹種認同,更讓他在走進教室時,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壹份子。踐行大於言說,在這種無形中,師生構建對班級的歸屬感。
芬蘭教室——
讓學習環境支持教學理念和方法
芬蘭著名校園設計師Ilkka Salminen說過:“教室的設計,首先應當服務並支持學校的教學理念。很多學生並不喜歡傳統的教室,而在芬蘭的壹些學校裏,教室內外都是潛在的學習空間,所有的教室設計都旨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壹個有教育創意的設計師應當能夠使教室給孩子帶來學習的動力,並讓他們在這裏開展學習活動的每個瞬間成為壹種有趣的生命體驗。”
在《芬蘭中小學國家課程設置及特點》壹文中,作者指出芬蘭基礎教育的理念是,既讓學生的個性化得到最大發展,又要提升學生的合作、互動能力;既要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又要兼具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培養。這與我國提出的“21世紀核心素養”不謀而合。那麽,芬蘭教室到底是如何利用空間,以支持學校的教學理念的?
壹是打造自由空間,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於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小學Norssi為例,學校的每壹寸空間,都是個人學習的場所。在教室角落裏有沙發、在教室外有圓桌活動區、在走道內有舒服的長凳、在圖書館有安靜的個人空間,小學低段學生壹周兩節的自由閱讀課,學生就可以不限場合、不限姿勢,在任何他們想呆的地方閱讀。這樣的自由空間,不僅僅是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它也為學生進行同伴分享提供隨時隨地的可能性,因為它也可以是三五小組自由聚合的場所。
芬蘭小學教室內
二是運用桌椅的靈活性,構建合作式學習空間。在芬蘭中小學教室裏,低年級還是采用傳統的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到了三年級,更多是大家圍成壹個圓擺放桌椅而坐,或是三五張桌椅拼在壹起,便於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也便於教師開展分組指導。有些桌椅還帶有輪子,方便師生根據需要靈活移動和組合。有些教室內用健身球取代傳統的椅子,既然讓學生身體多活動,以避免久坐所帶來的身體傷害,又方便學生隨時移動,參與到小組討論。芬蘭學校利用桌椅的連通性的方法,也為學生之間互動、社交能力的養成提供了重要保證。
三是把固定教室和“主題教室”高度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同步學習。對生活技能的培養是芬蘭基礎教育的壹大特色,學校不僅開設手工、木工、家庭經濟課、縫紉等生活教育課程,學校還配有手工室、木工室、家庭經濟課、縫紉、縫紉機室等“主題教室”,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比如木工教室就是壹個各種機械齊全的車間,材料配備齊全,孩子們在這裏做出各種創意作品。在家庭經濟課教室,冰箱、微波爐、面板、刀具等各類制作食品的廚具壹應具有,件件不差,孩子們拿起鍋碗瓢盆,在實踐中學習必備的生活技能。縫紉教室裏,布匹房、織布機、縫紉機都有,掛滿了孩子們自己設計、自己加工的成品,有的幹脆自己身在穿上。
芬蘭教室——
大自然和社區是最好的教室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這在芬蘭已成為***識,這就讓芬蘭教室具有開放性特點。小至幼兒園的孩子,每周都會去森林裏活動,甚至在特色化的芬蘭森林幼兒園裏,他們每天都會去森林裏展開教學,即便下著雨,幼教老師依然帶著孩子在細雨中玩耍、滲透生命教育。在於韋斯屈萊的壹所幼兒園,我詢問園長Anna:“在森林裏活動,孩子們學到的最重要能力是什麽?”Anna告訴我:“是團隊合作能力。在森林裏爬上爬下,孩子們更容易學會相互支持和合作,妳拉我壹把,我扶妳壹下,妳負責東邊,我負責西邊,壹起解決問題,讓他們成為很好的team player。”
大到初、高中學生,在森林裏的開展田野調查。我在芬蘭親身體驗了多節以大自然為教室的課堂。比如七年級的“地理與生物”這門課,教師把課堂搬到了學校附近的樹林中開展,學生的任務是搜集森林中不同類型的樹葉,並做好記錄每種樹葉是在什麽土壤下生長出來的。教師就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分頭行動。最後,學生匯報自己小組內的調查結果,如果這壹小組比其他小組少收集了兩種,要分析為什麽;也讓學生自由發表此行的收獲和感悟。由此獲得的對植物種類和生長環境的認識,想必比教師口頭傳授更有效吧。
與此同時,芬蘭教室開放性的另壹個體現是,與當地社區、公園、體育場、博物館等社會資源的連通。我在Norssi小學聽課期間,就跟隨老師帶著小學生去手工博物館上課,老師會設計這節手工課的主題,而博物館提供給孩子手工材料和場所,以及展示的平臺,並且館員會協助教師指導孩子們動手操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的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最大支持。
總而言之,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養成的場所,更是學生們分享見聞、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及發展社會性和情感性的場地——在這裏,孩子們逐漸成為壹個完整的獨立的“人”。芬蘭教室的設計,就從學生生活場所、學習環境、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養成這三個維度進行布置,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人性化關懷,更多個性化發展支持,更有效的合作學習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