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自古門神知多少
據考證,“門神”壹詞最早見於漢代文獻。
成書於西漢的《禮記?喪服大記》中有這樣壹句話:“大夫之喪,將大斂,既鋪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對於這樣壹句話,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作了壹個解釋:“釋菜,禮門神也。禮門神者,禮:君非問疾吊喪,不入臣之家也。”
好吧,我再來解釋鄭玄的解釋和《禮記》的這句話:大夫在家中去世,國君可去其家中參加大夫的葬禮。因為國君此前從未去過大夫的家,所以大夫家的門神不認識國君。這樣,國君就要在大夫家門前上供菜品,以示對門神的禮敬,從而讓門神對自己放行。
“門神”,就來源於此。
從那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絕大部分中國人過年,是壹定要貼門神的。
門神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多重要?《白毛女》中喜兒唱得好:“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
門神壹般是壹對兒壹對兒出現的。雖然都是門神,但叫法有點不壹樣:左邊那位叫“門丞”,右邊那位則叫“戶尉”。
那麽,問題來了:史上都有那些牛人或牛神,當過咱老百姓的門神?
先秦、兩漢:門神只有神荼、郁壘兩位
神荼、郁壘,是第壹對門神。
他們是不曾真實存在過的人,卻是存在於古代文獻中的神。
神荼、郁壘,最早記載於《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壹曰神荼,壹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首先提議神荼、郁壘登上門神這壹重要崗位的,是大名鼎鼎的黃帝。
另外,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及蔡邕《獨斷》中都明確記載在“臘除夕”、“十二月歲竟”時,“立桃人及畫神荼、郁壘及虎於門上”。
但是,這二位神仙,我們真的不大熟悉。
事實上,關於這兩位,古人也沒有弄明白他們究竟是誰,或者說他們究竟是什麽東西。
有說神荼原形為虎的,本是吃惡鬼的虎;而郁壘的原形則是藤條,本是捆綁惡鬼的工具。後來都升華為神。
另壹種說法,則比較離奇:神荼和郁壘起源於避邪的象征之物。
因為“荼”是壹種百蟲不侵的草藥,所以自夏代起,人們就將荼草懸掛於門前用以避邪。到了東漢時期,荼被冠以神字,成為門神神荼。
郁壘呢,居然是田螺!因為田螺有門戶緊閉的象征意義,所以商朝時的人們就有將螺獅串成串,掛在門口用以保護家庭安全的風俗。這樣,成就了另壹位門神——郁壘。
還有更離奇的,說這神荼和郁壘,是源於原始的生殖崇拜,這二位分別是那啥和那啥啥的象征。我就不細說了,有雅興的自己去百度。
神荼和郁壘雖然只是神話中的存在,但他們也是有具體的英雄形象的: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的漢墓中,畫像石刻豐富,墓門正背兩面都刻有鋪首銜環和珍禽異獸等圖樣,這其中就有神荼、郁壘畫像。
神荼、郁壘的相貌和衣著是:短袖上衣,系長褲,雙臂相交,手中各按壹虎。二神之雙目,壹遠矚,壹低察,如覓鬼魅之形跡,非常生動傳神。
不得不佩服當時刻劃二位門神那位工匠的想象能力。換今天的我們來想象,應該也不過如此。
據說西漢時還出現過壹位門神——成慶。《漢書》卷53《景十三王傳》記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絝長劍”,據此可見“成慶”的門神形象是穿“短衣、大絝”、佩“長劍”。
為漢書作註的晉朝人晉灼認為,成慶就是荊軻,“衛人謂之慶卿,燕人謂之荊軻”;到了唐朝,顏師古又認為:“成慶,古之勇士也,事見《淮南子》,非荊軻也。”
我個人認為,無論“成慶”是否為荊軻,這位勇士應該沒有進入過門神序列。原因有二:壹是門神應成對出現,此處“成慶”只有壹個;二是後世未聞“成慶”門神再有傳承的記載。
所以,西漢這位廣川惠王宮殿門上的“成慶”畫,應屬於該王爺的個人愛好,不像是普遍的門神信仰。
所以,當時只有神荼和郁壘他們哥倆,是唯壹的壹對門神。也就是說,當時被先秦、兩漢時的人們請上門神這個重要崗位的,只有這哥倆。
神荼和郁壘,是當時的壟斷性、稀缺性門神。
這哥倆對於門神崗位的壟斷,壹直持續到隋唐時期。
隋唐:門神好歹多了幾個
有證據表明,隋朝時,門神仍然是神荼和郁壘。
《錄異誌》記載:“侯白,隋人,性輕多戲言,嘗唾壁誤中神荼像,人因責之。”這位叫侯白的隋人,竟然在沒有註意的情況下,將壹口唾沫吐到了門神神荼的神像之上,所以大家才因此而責怪他。
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隋朝門神仍是以神荼、郁壘為主。
到了唐朝,門神隊列裏,除了神荼、郁壘繼續好使以外,還多出了幾位。
多出的幾位,主要是天王、力士、藥叉。這是因為唐朝佛教盛行的緣故。
近年出土過唐朝的門神形象,是這樣式的:二位都是頭戴金盔,身披鎧甲,其中壹位絡腮胡須,另壹位則凈面無須。左邊那位持降魔杵,右邊那位手握長劍。
還有,在盛唐時期,我們至今仍耳熟能詳的“鐘馗”,開始當門神了。
這個說法來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開元天寶間,明皇染疾,寒熱累月。壹夕,忽夢二鬼,壹大壹小,小鬼竊貴妃香囊及明皇玉笛,繞殿而走。大鬼袒裸雙臂追趕。捉住小鬼,割出眼睛吃了。明皇問是何人?大鬼說,臣乃鐘南山進士鐘馗,因不第觸階死,願為陛下盡誅人間鬼魅。明皇驚寤,汗出頓廖。命吳道子因圖其形,詔令天下,歲首懸掛,以避兇迎祥。”
按照沈括的說法,史上第壹個“鐘馗”的門神形象,竟然是出自著名畫家吳道子之手。
事實上,“鐘馗”出現的時間,早於唐朝,大約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且,別看上述文字中的“鐘馗”,說自己是進士出身,其實他十有八九不是真實存在過的人。
目前公認的說法是,“鐘馗”是從古代“終葵”諧音演化而來的。“終葵”又是什麽東東?“終葵”,是上古時期專門用來打鬼的壹種法器神物,具有驅除邪鬼的作用。這種法器神物其實也不神秘,我們直接將其理解為民間常見的棒槌即可。
打鬼的棒槌,被上升為神靈,於是有了“鐘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更是在皇帝的要求下,成為了門神。
必須要指出的是,上述的神荼、郁壘、鐘馗等門神,直到唐朝晚期雕版印刷術被發明並廣泛應用以前,都只是帝王將相家裏的東東,還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
因為沒有印刷術的低成本復制的話,每壹幅門神畫像就都必須由人工手繪。這既需要工匠們成熟的手藝,也需要他們大量的時間。這樣高昂的人力成本,豈是普通老百姓家裏支付得起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到現在為止,所有的門神,仍然只是神話中的存在,還沒有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上升為門神。
有人可能會提出,著名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不是唐朝的嗎?為什麽不提他們?
是的,這二位是唐朝的人,但他們不是唐朝的神。他們要成為神,還有a long way to go,還至少需要等到明朝才行。
其實,就二人在唐朝的真實戰績而言,實在是拎不上筷子,比不上唐朝第壹戰神李世民、第二戰神李靖、第三戰神李世勣所立下的赫赫戰功,也就是個壹勇之夫的底子。
可為什麽這二位在民間辣摸有名,甚至比皇帝還有名呢?
這就體現出宣傳的力量了。拜大量的民間小說、戲劇、評書所賜,老百姓口耳相傳,硬是把這二位宣傳得像神壹樣。於是,到了明朝,就真成神了。
宋元:門神還是神荼、郁壘、鐘馗唱主角
宋元時期的門神,還是神荼和郁壘、鐘馗,在唱主角。
北宋著名宰相晏殊的《元日》詩中“郁壘神荼衛紫關”,指的就是這兩位歷史悠久的門神。
但是,此時的神荼和郁壘,形象已被人為地大大改變了,不再是張牙舞爪捉鬼的兇惡模樣了,而是戴上了虎頭盔,更像是兩位頂盔貫甲的將軍。據宋代袁綱的《楓窗小牘》描述:“靖康以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
到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的“歲晚節物”中記載,“都下自十月以來,朝天門外競售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鐘馗”。可見當時的門神,己經有“諸般大小”等不同尺幅。這就是印刷的門神了。
明清:門神終於迎來隊伍“擴編期”
明朝以前的門神,全是神仙。到了明朝,終於有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進入了門神序列。
這二位就是大家期盼已久,現在終於要說到的秦叔寶和尉遲恭了。
明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如此記載這二位列入門神的原因:
“門神乃是唐朝秦叔寶、胡敬德(尉遲恭)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太宗懼之,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瓜,積屍如聚蟻,何懼魍魎乎!願同胡恭戎裝立門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警,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太宗命畫工圖二人之形象全裝,手執玉斧,腰帶鞭鐧弓箭,怒發壹如平時,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
也就是說,唐太宗李世民半夜失眠,並且夜夢惡鬼。秦叔寶知道後,主動要求和尉遲恭壹起,頂盔貫甲地站在李世民的寢宮之外,為他站崗驅鬼,保證了領導的睡眠。李世民考慮,自己不能天天讓兩員大將不睡覺來保證自己的睡覺啊?於是就命令畫工把這二人的樣子畫下來,貼在門上,從此他就天天睡得著覺了。
問題在於,夢中嚇李世民的這些惡鬼也太好糊弄了,未必以他們的本事竟然看不出來門上那二位是假貨?反正,從此以後,秦叔寶、尉遲恭二位,榮登門神序列了。
說這麽熱鬧,只是可惜,這個故事是假的。
至少,在有關李世民、秦叔寶、尉遲恭三位的史料中,沒有看到上述記載。只是到了明朝這本不能稱為史料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才有記載。但這並不妨礙秦叔寶、尉遲恭進入門神序列。
唐朝正史記載秦叔寶、尉遲恭這二位,只有幾百個字,這很符合他們二人真實的歷史地位。
只是沒有想到,這二位到了元朝、明朝、清朝竟然會越來越吃香:
元朝雜劇寫這二位的有:關漢卿的《尉遲恭單鞭奪槊》《恭降唐》,尚仲賢《尉遲恭三奪槊》,楊梓《功臣宴恭不伏老》,屈恭之《恭撲馬》,無名氏《小尉遲將對將認父歸朝》《智擒秦叔寶》等。
明清小說寫這二位的有:明朝的《大唐秦王詞話》《隋史遺文》,清朝的《說唐全傳》。
特別是清朝的《說唐全傳》,人為地塑造甚至虛構了壹大批唐朝的英雄們:秦叔寶、尉遲恭、羅成、程咬金、李元霸、裴元慶、伍雲召等等。而這些人,後來都或早或晚地進入了門神序列。
所以,從明清直到民國,是壹個門神隊伍的“擴編期”。凡是正史野史、戲劇小說中出現過的忠臣良將、英雄好漢,甚至惡人,都可以成為門神。
惡人也可以?是的,比如趙公明,這可是壹個幫助商紂王的壞神仙吶。“助紂為虐”這個詞放在趙公明身上,簡直太貼切了,他助的正是“紂”啊。可是,這仍然不妨礙他成為老百姓的門神。
既然壞神仙都可以成為門神,那好神仙好人就更沒有問題了。比如:姜子牙、燃燈道人,孫臏、龐涓,蕭何、韓信,裴元慶、李元霸,關羽、張飛,溫嶠、嶽飛,薛仁貴、楊延昭等等。
而且,我們還有女門神,穆桂英、秦良玉。
門神,是中國人的春節記憶,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之壹。
只是可惜,如今由於種種原因,門神正在慢慢退出中國老百姓的生活,退出我們的春節記憶。再過十年,新壹代的年輕人恐怕只能從老照片中去尋找門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