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建封閉小區,住宅小區破圍墻是不是異想天開
小區圍墻無論在相對封閉的傳統社會還是相對開放的現代社會,其含義都超越了其物理形態的本身,而更富有強力的法理意義和微妙的心理意義。對於中國傳統居住文化而言,圍墻是壹種領域的體現,居住空間都圍合在墻籬之內。隨著住房商品化的迅猛推進,構築物區分所有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最普遍的住房所有形態。因此圍墻作為相鄰物權的標誌有著日益重要的意義。
如果這些更多地是在心理層面上,那麽,在住宅小區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上,也是以小區為單位,以有圍墻隔離進行布局的。無論在結構分布或戶型樣式上,都是在有圍墻隔離的獨立性上,考慮包括安全在內的總體規劃。就小區通道而言,也是只滿足住戶的通行;給底層住戶配置的院子,也是根據在壹個封閉小區內的環境設計的。另外,本屬於小區業主使用的綠地和車位,怎麽能變成不受限制的公***區域?
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開已建成的住宅小區,不僅涉及《物權法》,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業主對居住環境的心理需求,也無法避免由此造成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實際問題。居民在購買房產時,都明白除了住房的大門以外,還被分攤了“公***面積”,也就是說,壹旦小區圍墻被拆,這些“公***面積”屬性就發生了改變,這筆賬怎麽算?在購房的選擇上,人們都趨於鬧中取靜,當相對獨立的小區,被融入城市交通之中,就必然會失去領域感和歸屬感。
相關專家對此的解釋是,對於新建住宅會在規劃方案中涉及,而對於壹些老城區而言,則就需要和城市更新方面相結合。“打破封閉小區會使更多的界面臨街,更有利於商業的發展。”不知這位專家住的是怎樣的小區?讓緊靠小區道路的住戶,變成臨街界面,而在“利於商業的發展”的意思裏,還可變成商鋪。這對大多數小區來說,是不是異想天開?市政管理中,有些臨街的住宅,由於破墻開店,成了市容管理的大患,如果將小區變成商業街,是不是拆了圍墻還要動遷?
為了完善居住環境,結合加強社區治安管理,不少老小區都在加裝圍欄,增配保安。而忽然又要把好端端的小區圍墻拆掉,變成公***通道,甚至還幻想變成商業街,無論從法理上還是人性上,都是讓人費解的。如果將此上升到更高的層面,這種改變現有小區機構的做法,也是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住房是公民大宗的固定私產,社會發展歷史證明,私產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和基石。《物權法》的頒布和推廣,就是進壹步明晰個體產權的法律依據。那麽,即使是為了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也只能在新建住宅的規劃方案中體現。而拆除已建成的住宅小區的圍墻,無疑是“割肉補瘡”,必然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