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有什麽關於國慶的故事~笑話也行

有什麽關於國慶的故事~笑話也行

國慶的故事

升第壹面國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全世界都矚目於此。

下午3時,中華人民***和國開國大典莊嚴而隆重地舉行。毛澤東強

勁有力的湖南口音神聖地宣布:“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

本日成立了!”

此前,軍委三局(我軍通信機構)的通信兵們為這壹天的到來,

進行了通信保障每個細節的周到準備。毛澤東雄偉蒼勁的聲音通過無

線電波傳遍整個世界!這聲音宣告壹個舊社會的結束,壹個新時代的

來臨。

接著,大典秘書長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

壹位站在毛主席身後的名叫蘇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壹樣為中國

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激動,但他多了壹份別人沒有的緊張和壓力。他

的手也因這種激動和緊張而滲出了熱汗,因為毛主席將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壹個戰友的壹項技術發明:用電鈕升國旗。蘇冶聽到大典

秘書長宣布的議程,立即上前壹步,將壹個遙控電鈕遞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莊重地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所有人的翹

首以待中,遙控電鈕順利啟動旗桿下的馬達,自動將壹面長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紅旗徐徐升向明凈的天空。

隨著第壹面五星紅旗的升起,廣場喇叭裏響起了雄壯激揚的中華

人民***和國國歌。無線電波首次把國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雲外,

送入每壹個翻身作主、激動不已的中國人民心中。

此時,蘇冶註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劇烈地起伏,壹代偉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發出壹聲贊嘆:“升得好哇!”此話通過擴音器回

蕩在廣場。霎時,廣場上壹片歡騰,群情振奮。蘇冶理解主席的話有

兩層意思,壹是感慨中華民族終於升起了自己的第壹面五星紅旗,二

是褒獎通信兵設計的遙控升旗十分先進。心潮澎湃的蘇冶已淚濕眼簾。

國歌

又清

壹個有國籍的人,對本國的國歌壹定不會陌生。在壹些特定的場

合,聽到國歌就有壹種心靈的震撼,力量的湧動,精神的昂發和情感

的傾瀉。

但妳會壹字不差地唱完國歌嗎?我說,我不會,妳也未必就會,

如果不是經歷壹次不應有的尷尬,我不會想到關於國歌的話題。

前不久,我為壹家遠在澳大利亞的朋友送行。朋友壹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亞籍華人,7年前朋友留學澳洲,隨後妻兒舉家同遷墨爾本。朋

友出國之初,他兒子僅僅降生3個月,在不到壹歲、還不會說話時就已

隨母親赴國外陪讀。這次朋友帶七歲的兒子第壹次回國探親,卻能操

壹口流利的漢語,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傳授。朋友說,為了母語不至

於在兒子身上失傳,他們對外說英語,家裏壹概說漢語,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華。

小華和我玩了壹會兒遊戲之後,突然提出要和我壹道唱歌。我問

唱什麽歌,他不假思索地說:“唱國歌。”

我說:“妳們澳大利亞的國歌我不會唱,中國的國歌妳又不會唱,

怎麽辦好?”

他閃動著壹雙明亮的大眼睛說:“我說的就是唱中國的國歌,國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壹首歌。”

我頗感意外和懷疑,壹個在還不會說話時就出國在外的孩子,能

唱這支融中華民族之魂、民族之氣、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隨著童

聲的響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們壹起唱。”在小華的邀請下,

我們開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聲地唱了三句之後,嘴裏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詞兒來,不得不合著節拍轉為哼唱那雄勁、激揚的旋律。

小華不斷地將我的軍:“叔叔,唱詞兒,唱詞兒呀!”他從頭到尾唱

完了國歌,而我在旋律中偶爾摻加兩句還沒忘盡的歌詞,卻也不是錯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難當。

我驚異小華能把國歌唱得如此熟練而且情緒飽滿。我從朋友口中

得知,在別的孩子學兒歌的時候,小華學唱的第壹首歌曲就是《中華

人民***和國國歌》。小華在澳洲上幼兒園後,有壹次,幼兒園要舉行

歌唱比賽,規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亞兒童歌曲。小華喜歡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雛形,如唱規定的曲目獲獎希望極大。但小華在父母的支持

下卻壹再要求唱《中華人民***和國國歌》。幼兒園的阿姨既驚訝又惋

惜,說唱中國國歌大家聽不懂,是獲不了獎的。而小華非常堅決:

“不獲獎也要唱!”比賽之前,父母幫他做了認真的排練。比賽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僅僅是去聽兒子唱壹首歌,而是去聽兒子在異國他鄉

的舞臺上唱祖國的國歌。小華頗“奶油”的稚聲中註入了幾分剛勁,

幾分明快,幾分激昂,把國歌唱得既孩子氣甚濃,又大人味十足。小

華盡管沒有獲獎,但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就連那位說唱中國國歌

聽不懂的阿姨也壹邊鼓掌,壹邊大聲地說:“中國男孩,OK!”我相

信,這位阿姨雖沒聽懂,卻看懂了,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娃,從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國造”嗎?“中國品牌”的人種,國歌就寫在他的

臉上,刻在他的心裏,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裝的革命

羅會祥

50年來,中國人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麽?是服裝。

把服裝的變化稱作“革命”並非小題大作。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

人,大概都沒有忘記,中國公民穿衣服,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50年代風行列寧裝和“蘇聯大花布”,那是我們謙虛而虔誠地向

“老大哥”學習的標誌,“老大哥”也太不仗義了,“蘇聯大花布”

1尺縮2寸,吃過虧上過當的老壹輩人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們吃了人家

的虧,還硬是不敢叫苦,我們的物質實在是太匱乏了,我們的國力實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號召壹出,黃軍裝開始在社

會上走俏。尤其是年輕人,以穿“黃”為榮,托親告友,弄不到軍裝

也要弄頂軍帽戴戴。我的家鄉有壹位農村姑娘,訂親時非要婆家給買

壹套林彪穿的那種黃呢子軍裝不可,她是從年畫(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裏打聽,哪裏也買不到,最後來到武漢,見到賣衣服的店

就鉆進去問,賣不賣林副主席穿的那種黃呢子衣服?營業員都笑他。

他的行動引起了民兵小分隊的註意,遂把他抓起來盤查,幸虧他是三

代貧農兩代要飯,才沒惹出大的麻煩。到了“工人階級領導壹切”的

時候,社會上男女競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壹個民族連穿衣服的自由都沒有,還會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嗎?

其實,中國人穿衣服捉襟見肘,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太窮了。文革

期間,布票和糧票就等於是中國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國與日本恢復邦

交正常化以後,從日本進口了大批化肥,那種化肥袋是尼龍布的,上

面印著“日本尿素”的字樣。精於儉約的農村人發現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結實,正合貧困者的消費胃口。怎奈求大於供,

壹般人很難弄到。於是,農村傳開來壹首順口溜:“大幹部小幹部,

八毛錢買條褲。前面是‘日本’,後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藍的,

就是沒有社員的。”現在回味這首民謠,妳是可笑呢?還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百姓,能弄到壹條“進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裏往外高興呢!

貧困決定了中國人穿衣只能滿足於遮羞,禦寒尚未盡人意,哪還

談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們曾壹度以此為榮。

國門打開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被現代文明沖擊得稀哩

嘩啦,首當其沖的便是服裝。於是占統治地位的灰、藍、黑及“軍用

黃”形成的色彩定勢亂了陣腳;中山服、幹部服、中式便衣潰不成軍,

西裝、茄克衫、牛仔服、運動衫、旗袍、T恤衫、太子褲、休閑服……

和平***處,各領風騷。

說來有點滑稽,十年動亂結束之後,最先參與“服裝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會名流,而是那些無業、待業或不務正業

的毛頭小夥和黃毛丫頭們,他們大膽地把牛仔服、喇叭褲引入我們的

視線……80年代初我在中學當老師,我壹看見班上十幾個穿喇叭褲的

男女同學,氣就不打壹處來。忍無可忍之際,我亮出了“紅牌”,把

“喇叭褲”全部趕出教室,勒令他們:不換裝就禁止入校。當時,在

社會上,牛仔服、喇叭褲成了痞子的“身份證”,整個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們。然而,十幾年後,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覺挺不錯,味道好

極了。

告別清壹色的服裝,首先要告別清壹色的思維。穿衣的變化,實

質上是中國人生活觀念生存狀態發生巨大變革的最生動體現,這難道

不是壹場意義深遠的“革命”嗎?

服裝革命最先從廣東、福建壹帶沿海城市興起,因為,改革開放

最先給那兒的人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也提升了他們的精神欲求,

在滿足溫飽之後,他們開始追趕世界服裝潮流。壹個時期內,南國俊

男靚女的服飾成了中國青年競相仿效的時尚。站在服裝潮頭的是少男

少女,最繽紛燦爛的是女人和兒童。年輕人穿衣不僅註意季節的變化,

而且充分展示個性,想穿什麽就穿什麽,全憑個人興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滿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單調的花色,買衣服挑挑揀揀,刺激得壹些

服裝廠家變著法子適應他們。社會上流行著壹種說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經濟上的改善,猶如兩個輪子,推動社會向文明

和現代化挺進。從特定意義上說,服裝新潮與否,是壹個地區開放水

準的重要標誌之壹。人人愛美,無疑是社會的最大進步,中國人擺脫

了“左”的思想禁錮,走出貧窮的陰影,壹天比壹天鮮活起來,服裝

色彩越豐富,社會越美好,服裝款式越多樣,社會越文明。再過50年,

正是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實現之日,妳只要看看中國人的服裝,就會

明白,我們的民族進步到了壹個什麽樣的時代。我們期待著那壹天早

日到來。

國慶作文

王常婷

做學生的,每年的國慶總有壹篇硬性作文,兩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過之後,面對那壹篇《國慶有感》、《在紅

旗下長大》、《祖國萬歲》……等命題作文,頭就大了。這樣的作文

題,從小學寫到初中,從初中寫到高中,甚至到大學,不僅內容大同

小異,千篇壹律,而且,我敢說,大部分同學編的都是假話。我喜歡

文學,我的小筆記上有壹大堆歌唱祖國的美麗辭藻和祖國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寫名句,我的每篇國慶作文中總有許多鮮花彩帶、無

數的氣球白鴿,而我總是騎在白鴿上翺翔四方,領略祖國的壯麗山河,

發出聲聲的贊嘆,所以我編寫的作文總是受到老師的好評。

唯有壹年我的國慶作文無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壹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國35周年,改革開放以來最隆重的壹次國慶,改革開放的

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天安門檢閱了國慶大遊行,站在緩緩行駛的敞

篷吉普車上,接受三軍將士的致敬,北大學生高舉的橫幅“小平您好!”

格外顯目。這時我才發現,直呼其名,比“書記”、“首長”,更親

切深情。這壹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個舉國同哀的日子裏,我

淚眼看不清他的遺容,腦海裏閃現的是他當年的身影,耳畔縈繞的是

壹聲聲“小平您好!”的聲音。幾個月後,又到了寫“國慶有感”的

時候,這壹年,我還真的有好多話要說,很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小

平同誌的懷念,問壹聲“小平,您還好嗎?”我好激動,我決心壹改

用漂亮的語言寫假話的“國慶作文”史,寫寫我內心真實的感覺、體

會,然而我寫不出,說實話比編假話要艱難得多。

在壹年又壹年的歡慶聲中,我悄悄長大了,從課桌走上講臺,當

上了中學語文老師。工作後的第壹個國慶,我就幫助孩子們實現了我

自己當學生時的夢想,不硬性布置國慶命題作文,寫什麽也由他們自

己決定。我只告訴他們,寫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說大人話,不要重

復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會他們怎麽去愛自己的祖國,怎

樣去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愛心。於是在國慶前夕,我讓學生們帶上掃把

鐵鍬,到公園裏、大路邊,到最骯臟的地方去打掃衛生,讓清潔工人

放上壹天假。這是壹次很平常的班級活動,但平常的活動,幫助孩子

們了解了清潔工人勞動的意義,溝通了他們和清潔工人之間的感情。

國慶過後,班上的學生主動交來了作文,我問:“我沒有布置國慶作

文,妳們怎麽都寫了呢?”學生說:“我們有話想說,就寫了,不寫

出來,憋著難受。”他們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於表達,有的還不能很好地表達,但流露出來的對人與人的愛,以及

對祖國的愛,感情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