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漁業的主要設施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以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人工漁礁為代表的設施漁業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已形成了壹個因地制宜、多種模式並舉、立體開發應用的海水養殖新局面。
(1)工廠化養殖
工廠化養殖具有科技含量高、投入高、產出高的特點,被視為現代漁業的代表。我國的工廠化養殖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才從國外引進該項技術,經過10多年的消化吸收,於20世紀90年代初才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近些年來我國工廠化養殖推廣迅速,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遼寧等省,平均產魚15~50千克/米2。工廠化養殖方式大體上可分為流水養殖、半封閉循環水養殖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3種。國內以流水養殖為主,其廠房多采用輕鋼結構,深色玻璃鋼瓦,磚混墻體;養魚池為磚混結構和玻璃鋼兩種,池形有圓形、橢圓形、跑道形、方形等,以方形居多,單池表面積為20~100米不等,采用周邊進水、中央排水孔排水循環運轉。
(2)海水網箱養殖
我國海水網箱養殖自20世紀70年代起,經過30多年的發展,網箱總數已超過120萬只,但大多數為港灣內由松木板、竹竿和鋼管等制成的傳統結構形式網箱。為了發展我國沿海的深海網箱養殖,國內部分沿海省份,如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非常重視深海抗風浪網箱的發展。近幾年國內的壹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密切合作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基礎設施開發,通過借鑒國外先進技術並結合我國海況條件,自行設計和研制了價格低、總體性能達到或超過國外的網箱設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深海大型抗風浪養殖網箱在浙江、山東、福建和廣東等省數量較多。周長主要有40米、50米兩種,網深8~12米,主要的養殖品種為大黃魚、真鯛、美國紅魚、軍曹魚、石斑魚、黑鯧、鱸魚和六線魚等,養殖種類約30多種,年產量約3萬噸,並形成了多處規模較大的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3)人工漁礁
我國人工漁礁的試驗研究起始於197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北部灣投放了我國第壹組人工漁礁。
1981年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南海水產研究所先後在山東省膠南、蓬萊和廣東省大亞灣、南粵沿海投放了人工漁礁,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由於受當時的財力及思想觀念所限,人工漁礁投入較少,效果並不十分明顯。
2001年2月廣東省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建設人工漁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議案,帶動了全國其他沿海省市(福建、上海、山東)新壹輪人工漁礁建設和研究工作。
(4)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即在某壹海域內,采用壹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如建設大型人工孵化廠,大規模投放人工漁礁,全自動投餵飼料裝置,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型人工漁場。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某些經濟品種的產量或整個海域的魚類產量,以確保水產資源穩定和持續增長;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重點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
美國於1968年提出建設海洋牧場計劃,1972年付諸實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亞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
1971年日本在海洋開發審議會上第壹次提出海洋牧場(MarineRanching)的構想,1977—1987年開始實施“海洋牧場”計劃,並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個海洋牧場——日本黑潮牧場。
1998年韓國開始實施“海洋牧場”計劃,在慶尚南道統營市首先建設了核心區面積約20千米2的海洋牧場(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正在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