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斷十結與四聖位

斷十結與四聖位

十結有五下分結(Orambhagiya samyojana)和五上分結(Bhagiya samyojana)。五下分結有:疑(vicikicca),戒禁取(silabattam paramasa),身見(sakkaya ditthi),欲貪(kamachanda),瞋恚(vayapada);壹個行者斷前三結則證 須陀洹果(sotapanna初果) ,消弱後二結證 斯陀洹果(sakadagamin二果) ,徹底消除後二結證 阿那含果(anagamin三果) 。五上分結有:色愛(ruparaga),無色愛(aruparaga),掉舉(uddhaca),我慢(mana),無明(avijja)。壹個行者消滅五上分結證 阿羅漢果(arahant四果) 。

結的另壹說法(Samyojanani)有十種:貪欲(kamachanda)、瞋恨(vayapada)、我慢(mana)、邪見(micca ditthi)、疑(vicikicca)、戒禁取(silabattam paramasa)、有愛(繼續存在之欲:色愛Rūparāga,無色愛arūpa-rāga))、嫉(issā)、慳(macchariya)、無明(avijja)。(《法集論·第三篇·五·結聚》)

結是壹種心理的結使、系縛之義,以煩惱(kilesa)系縛眾生於六境塵,頻頻造業不離生死輪回之苦。四道智(magga cittā)就是斷除結使的過程,能生四果智(Phala cittā)。道智所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課題是:遍知眾苦、斷除煩惱、證悟涅槃、修八正道。

(1) 疑結。這是指對佛教的疑,從佛法看是不相信三寶,不相信三世,不信緣起,也不會對戒定慧學加以修持。它的特相(apilapana lakkhana)是懷疑,作用(味,rasa,kicca)是起動搖,現起(paccupatthana)是猶疑不決及有多種立場,它的近因(足處padatthana)是不正思惟(或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āra))。它的對治是培育信(saddha),以及親近善知識,靠多聞、多思、多修來消除這些疑惑。

(2) 戒禁取結。若人相信並執著於宗教的儀式或某種形式的修行法,認為這樣做能有力量排除障礙並凈化壹個行者,戒禁取結就於此生起。印度教徒在這方面尤為顯著。佛在《經集》小品第二章《葷腥經》中說:「魚、肉(指以魚肉祭拜)、齋戒、裸體、削發、束發、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所有這些都不能凈化壹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戒禁取結的對治主要是靠正思惟,依正思惟生起正見。

(3) 身見結。身見是壹種邪見,出現在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它是壹種對五蘊執著為我的不善心所,《阿毗達摩論》解釋它是壹種錯誤見。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錯誤地認為行法是常,是樂,是有我,是凈。它的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願見聖者等。它的對治也與慢壹樣。

“身見”詳解鏈接

(4) 貪欲結。這是壹種不善心所,也是第壹個不善因。壹個人執著於任何壹個根門所接觸的境,這執著是因為它在觸後能生起樂受的緣故。這個人的心裏就產生了貪欲結。它生起的過程從十二因緣的解釋是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貪愛、緣貪愛有取。若從四聖諦來看,應該觀照它的現起是苦,並去尋找它的的原因,然後決心斷除苦及依八正道的方法除苦。貪欲結須治以無常觀(aniccasa?a)或不凈觀(asubhanussati)。修不凈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喪而產生厭世的念頭。

(5) 瞋恚結。這也是壹種不善心所,也是第二個不善因。若壹個人執著於任何壹個根門所接觸之境,並執著於它在接觸後所生的苦或可厭性,於是瞋恚結就在心中生起。瞋恚的產生,乃是因為對所接觸的感官目標心生不喜的緣故。若數數對不喜或可憎的目標作不正思惟的結果就會使瞋恚於心中生起乃至增長它。這瞋恚或害念要用慈心觀來調服,要修好慈心,還要從業果來思惟瞋恚的害處。若從十二因緣的解釋亦如上述,若從四聖諦來看,亦如上述。這是由不正思惟所產生的。瞋恚須治以慈心禪(mettabhavana)。慈心的修習是壹種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無量心 (Appama?a)之壹。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平等地普願壹切眾生都安樂的善願。慈愛是壹種美心所,屬於無瞋心所。

(6) 、(7) 色愛、無色愛結。阿羅漢道的色愛與無色愛兩結,指的就是對色界與無色界的執著,除了對定境的執著外,對壹切色相的執取,以及起心動念都會產生 ‘有’。對治的方法就是舍。修舍是最高的修持,全面性的投入修持,壹直修到把名色法都舍盡,無明破盡為止。

(8)掉舉結。掉舉須以安般念(anapanasati)對治。掉舉與追悔常壹起出現,它們是兩種不善心所,掉舉是心不平靜,像被風吹起波紋的水,作用是心不穩定,現起是混亂,近因是對散亂之心不如理作意而作意目標為常、樂、我、凈等。追悔也叫惡作(kukkucca)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作用(味,rasa,kicca)是追悔已造之惡或未行之善,特相(apilapana lakkhana)是事後追悔,現起(paccupatthana)是憶起時感後悔,近因(足處padatthana)是已造之惡與未行之善。故此對內心的混亂不如理作意會導致掉舉、犯戒和追悔。

(9)我慢結。慢是壹種不善心所,它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己稱贊自己,現起是虛榮,近因是生於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有成就的人是極易生起我慢心的。在佛法修持上,定的成就也會使壹個行者生起我慢,它生起於自我評估,自認比別人優越,不如或相等。它的對治是以無常觀,不凈觀和正思惟來消除。

(10) 無明結。它與癡(moha)是同義詞。它的特相是心盲目或無智(a?āna)不能如實的知見究竟法,作用是覆蔽或不能澈知目標的真實性,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近因是不正思惟或不如理作意。無明是屬於癡心所。無明是對苦的現象不知曉,不觀察苦生之因,不明白緣起的道理,以及不想辦法脫離於苦。壹起了無明就產生行,就會有業有的積集,這是壹切不善法的根源。它的對治是培育慧(pa?a)與智(?ā?a),或心常無癡(amoha),慧能如實知見究竟法,作用如明燈照亮目標,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正思惟或如理作意或定。

無明是對苦集滅道等四聖諦的無智;對前際、後際、前後際的無智;對於緣性與緣生法的無智;由於無智,把無常的身心名色法作常想,把輪回的痛苦作樂想而造作輪回的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它有蒙昧的作用,障蔽的障蔽的現起,以漏為近因。於無始的輪回,使眾有情在三有、四生、六趣、七識住和九有情居中徘徊不知出離。名色法的生,諸蘊的現前,由於無明集而有蘊集,妄計為有情的生。色法的破壞,諸蘊的破壞,妄計為有情的死。有情的生視為出現了新的身體,有情的死視為轉移到另壹個身體去。因為不了解蘊(khanddha)、處(āyatana)、界(dhātu)的緣生緣滅的關系而妄計有情從這壹世界去到另壹世界,或從他界來此界等。因此無明是輪回的根本。若能聽聞法,通過修持與思惟,禪觀於四聖諦,那無明就會漸次消減,破滅而證入涅槃,如此由於無明滅而五蘊滅。關於無明結者,更與我們根本不知道苦與緣起有關,佛說:「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雜阿含710經》)。第七聖者向阿羅漢的行道智集中五根、五力、七覺支,以三相反復思惟觀察,並在行舍智後由壹意門轉向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而在種姓智後生起阿羅漢道及智。它斷了四漏的有漏與無明漏。它也斷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癡、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所以阿羅漢也被稱為漏盡者(Khinas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