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朗讀者》(八):勇氣是克服壹切困難的前提

《朗讀者》(八):勇氣是克服壹切困難的前提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壹樣,它是壹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裏。

勇氣有時候是壹瞬間的善念,有時候是壹輩子的閃念,勇氣是在妳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聽著上海南京路商業街朗讀亭裏,壹個來自上海的盲童小姑娘,自己創作的《與黑暗壹起走過的日子》,獻給不斷努力和懷揣夢想的自己。看著她拿著放大鏡去看讀本的樣子,不免覺得心疼,也為她的堅強感動。正文:在與黑暗壹起走過的日子裏,我經歷了很多,懂得了很多,黑暗讓我變得更堅強,黑暗讓我更好地懂得了愛與付出,黑暗讓我更好的認識了這個世界。。。

隨著《朗讀者》的播出,越來越多的故事在朗讀亭裏發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拿起書本,為身邊最愛的人朗讀壹篇文,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會給最愛的人朗讀些什麽?這是壹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朋友,妳也可以思考壹下。

江壹燕,1983年9月11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音樂創作人、寫作者、攝影愛好者、山區支教老師。

2007年,江壹燕因拍攝電影《撒謊的村莊》而與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長洞小學的學生們結緣,她為當地的貧困孩子們籌集了幾萬元的善款,隨後又為學校修路、為學生們建立廣播站,這壹切愛心行動讓學校的孩子們對江壹燕倍感感激,都尊稱她為“小江老師” 。

從2007年到現在,她堅持做了10年山區支教老師,每壹年她讀會抽出壹部分時間去到支教的學校,壹般都是直接過去,在那裏,她教孩子們各種科目,包括朗讀,陪孩子們壹起玩耍。當她談到孩子們的時候,是那麽的滿含激情,不再是那個參加《我們來了》時候,鏡頭下那個不自在的江壹燕。

她的勇氣來自於曾經的舞蹈老師--章燕,她還記得第壹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告訴她:上我的課,要堅持。然後她就跟著老師學了舞蹈,由於父母比較忙碌,沒時間去接她,老師就把她帶到宿舍,吃過飯後,騎著自行車送江壹燕回家,她至今還記得坐在老師自行車後面幸福的畫面。

她說是老師壹直陪著她,陪著她到北京,實現自己的夢想。

她把陳忠實老師《晶瑩的淚珠》送給最親愛的章燕老師和大山的孩子們,聽著文章中的故事,仿佛寫的就是那些大山中她的孩子們,她也是那些單純善良的孩子們壹直熱愛的小江老師。

她是壹個少有緋聞的演員,因為她根本就沒有其他的時間,她拍電視、演電影,開攝影展,寫書,小小的身軀藏著大大的能量,期待更多的作品與大家見面。

後記:2015年9月起,她開始在各地舉辦“江壹燕LOVE公益攝影展”,將所有的收入捐獻給支教事業;11月,江壹燕出席美國《國家地理》舉辦的全球攝影大賽,病獲得《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華夏典藏獎,12月,她成為中央電視臺年度《感動中國》22位候選人之壹,央視網稱其為“以工藝指教為生活方式的明星”。

汪明荃,1947年8月28日生於上海,其後移民香港,香港著名女藝人。

羅家英,1946年9月22日生,祖籍廣東順德,粵劇表演藝術家。1949年羅家英跟隨父親羅家權定居香港。

看著采訪的時候,兩個人鬥嘴,感覺這也許就是最好的愛情,1987年,因為羅家英的搭檔離開了,朋友就給羅家英介紹了汪明荃作為搭檔,平日裏,除了工作之外,兩個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壹起去旅行。

2004年,在羅家英患上了晚期肝癌,汪明荃駕車去醫院看望羅家英的時候,出於想照顧羅家英,汪明荃就跟羅家英說:我們結婚吧。

後來因為羅家英的母親去世,香港的習俗是需要在報紙上發訃告,汪明荃覺得沒結婚,沒有名分所以不同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所以他們於2009年5月2日,61歲的汪明荃和62歲的男友羅家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結束了這段長達21年的愛情長跑。

聽著采訪中羅家英老師說:自己頭壹次結婚,而汪明荃第二次結婚,所以他更金貴,汪明荃老師說:珍貴,突然覺得他們的生活中,應該充滿了各種的開心。

董卿老師問:妳們對於2009做出結婚這個決定是對的嗎?羅家英老師說:絕對對,因為我找了壹個好老婆,我的壹生中,唱戲也不出名,拍電視也不出名,但是我的老婆很有名。

還記得羅家英老師出演的《國產淩淩漆》和《大話西遊》的精彩演出。祝願兩位老師身體健康,壹切安好。

2002年9月17日,壹對雙胞胎兄弟秋歌秋語出生,秋歌秋語的名字取自《詩經東門之池》中的可與晤歌、可與晤語,寓意就是想要孩子長大後,每天能歡歌笑語。

秋爸是分子生物學的博士,秋媽是個白領,孩子的出生本應充滿歡聲笑語,對她們來說卻是壹片寂靜。2004年,秋爸秋媽忽然發現,已經兩歲的雙胞胎兒子還不會說話,眼神空洞。經檢查,2004年11月15日,兩個兒子均被確診為孤獨癥。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壹個怎麽都無法接受的事實,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教會孩子做會壹些基本的動作。

這麽多年裏,家裏換了7、80個陪護的人,因為誰也不確定兄弟倆下壹秒會做些什麽,所以必須有人在身邊看著,他們在煩躁的時候,拿頭撞擊墻壁,抓媽媽的頭發,即便媽媽疼了,也不懂的放手,秋爸秋媽說,他們的壹生都需要有人看護著。

更讓人覺得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哥哥秋歌又被確診為白血病,讓這個家庭在寒冬中又顫了壹顫。在而後的治療和化療中,由於孩子的各種不配合,老是拔針管,沒辦法,就找人24小時陪護,摁著孩子的手,不讓他拔針頭,萬幸的是最終孩子,還是順利的通過化療,熬過了白血病醫學上的5年危險期。秋爸秋媽憑借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苦苦支撐,給孩子重新撐起了壹片天。

董卿老師問:走到現在,再回望妳們的這種勇氣是來自哪裏?

秋媽:我覺得是來自於愛,還有壹種為人父母的使命感,我唯壹的希望就是寶寶、貝貝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有尊嚴的活著,這輩子我想做他們的守護神,我的願望就是比他們多活壹天,因為這樣,我才能夠多照顧他們壹天。

秋爸:愛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每個家長的天性吧,光哭或者抱怨,或者妳躲,這些都沒有用,我們只能夠迎上去,面對現實吧!

聽著秋爸秋媽這樣的回答,眼淚不自覺的往下流,回望每個人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背後的父母付出了太多的艱辛和汗水。

秋爸後來和北京另外兩個理科生家長,做了壹個面向自閉癥家庭的壹個網上免費的平臺,有的家長會找他,秋爸說,極端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壹起跳海,秋爸壹般在平臺上勸那些父母都說:苦不苦看看秋爸,他們家兩份堵;累不累看看秋爸,他們家兩份罪。這樣才能夠讓其他父母平息壹下自己的心情。

秋爸秋媽把海桑《給我的孩子》送給秋歌秋語,祝願這個家庭能夠幸福下去,祝願秋歌秋語能夠平安健康的成長,少些磨難。

後記:兒童孤獨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壹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壹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李寧,壯族,男,生於1963年3月10日,奧運冠軍,原中國著名體操隊運動員。

1982年 12月22日,李寧在南斯拉夫薩格勒布舉行的第6屆世界杯體操比賽中,李寧壹人奪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獲單杠、自由體操、跳馬、鞍馬、吊環和全能6項冠軍,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被譽為“體操王子”。

1984年獲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男子體操單項比賽中奪得男子自由體操、鞍馬和吊環3項冠軍,壹舉奪得三金兩銀壹銅,接近中國代表團獎牌總數的1/5,成為該屆奧運會中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

1988年退役後,李寧以其姓名命名創立了“李寧”運動品牌。

李寧品牌從創業初期,到現在品牌店遍布全國各地,李寧人相信:人有無限潛能。運動讓人更加自信,敢於表現,不斷發掘潛能、超越自我——有這樣的品牌觀,並始終不渝地付諸實踐。

李寧接受媒體采訪談到2012的困難:從生意和事業上來講,人生難免高潮與低潮。任何壹家公司都無法脫離市場。現實很痛苦,我的壓力很巨大,這是源於我對自己理想夢想的追求。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是我的能力,學習和承受的東西已超出自身的條件,我需要不斷學習和把握機會,鼓起勇氣向前進。這是高潮也是低潮。

面對互聯網的今天,2014年李寧品牌遭受了壹定的挫敗,李寧擔任CEO,走在最前端和所有的工作人員壹起克服每壹個困難,在2015年,就出現了扭虧為盈的狀態。

李寧說: 有信心就會有勇氣,有夢想就會有沖動。

李寧把巴金的《做壹個戰士》獻給陪伴在身邊壹起奮鬥的人,當董卿老師問到: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壹段?李寧說: 做壹個戰士,要有壹個堅定的目標,是不會被假象所迷惑的。

翟墨,航海家、藝術家,1968年出生,山東泰安新泰人。

第壹次看見老師的造型,就感覺好有藝術家的風範,對於他這些年做的有挑戰的事情,更是覺得所有的經歷就像老師的造型壹樣,獨壹無二。

2000年以來,多次自駕帆船訪問南太平洋諸島國,進行文化、藝術考察,並舉辦個人畫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自駕帆船環球航海壹周的壯舉,成為 “單人 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壹人” (環球航海的定義:國際上壹個規定,就是穿越地球的所有的經線。)

他回憶道:當時在新西蘭,拍紀錄片的時候,壹個偶然的機會,問壹個老船長,妳開著這個船去過多少個國家?船長說:為地球轉了壹圈半了。於是就自己買了壹艘船。

他說當時途徑湯加海溝的時候,趕上了地震和惡劣的季風,十二級的風刮了5天,他在那麽惡劣的天氣下,又是縫帆,又是縫因為進船艙時候受傷的腳,他說:在遠程航海或者極限運動的時候,能活著回來,已經是最大的勝利了。

董卿說:勇氣是讓妳能夠走出家門,也希望每壹次都能夠平安回來。他說:謝謝。

他說當他在海上航行的時候,看不到別的鳥類,只有海燕。他把高爾基的《海燕》獻給有勇氣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和船長。

樊錦詩,漢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現年79歲的樊錦詩,滿頭白發,她說念中學的時候,就對文章中那段莫高窟特別感興趣,獨愛歷史專業,後來就讀了考古學。

大學畢業後,就去了敦煌工作,婚後,她的先生原本在武漢大學,後來也去到莫高窟工作,他們有了孩子之後,她就把孩子背在身上,接著工作,5個多月的時候,孩子從床上摔下來了壹次,後來她就把孩子送回老家給孩子姑姑帶,5年後老二出生,就把老二放在農村老家,把老大帶出來,就是這樣的熱愛,讓她把覺得多數的精力都投入在自己鐘愛的事業上。

樊院長的先生用這樣壹句話來總結和樊院長的壹生: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為了莫高窟的數字工程,樊院長花了30年的時間。樊院長回憶到:1908年,莫高窟被盜,其中壹個法國人叫伯希和,他不是壹般的毛賊,他是壹個考古學家,他去了以後,就拍了好多照片,去翻的照片發現那個時候的莫高窟,有的地方已經退化了,有的是脫落了,所以更應該加緊做檔案,加緊做檔案就要拍照,但是照片放時間久了會變色,接著就做了10年。

80年代末,樊院長壹次到北京出差,壹個人知道她在做科技保護,就找到她,說可以通過電腦來做,結果不是特別滿意,又過了10年,到了90年代末,已經跟國外合作,洞窟裏鋪軌道,《五臺山圖》十三米多長,三米多高,40多平米,用六千多張照片拼接出來,壹點也不能變形,這樣數字敦煌就保存下來,達到了初步效果。

董卿對於樊院長做的事情,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逆天。

莫高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壹,感謝為了保護莫高窟而奉獻壹生的考古學家們,為全人類守護著人類歷史的財富。

朗讀者作品系列:

《朗讀者》(壹):遇見是緣分的開始

《朗讀者》(二):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朗讀者》(三):人生的選擇

《朗讀者》(四):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

《朗讀者》(五):第壹次

《朗讀者》(六):生活不相信眼淚

《朗讀者》(七):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