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什麽時候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號什麽時候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號什麽時候返回地球,3個月就要過去了,3位航天員即將回到地球。神舟十二號的返回壹***分為4個階段。回到地面的航天員會先進行14天的醫學隔離期,主要目的就是適應地表的重力。
神舟十二號什麽時候返回地球1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工程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9 月 17 日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地球。
2021年6月17日,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送上了我國自己的空間站——天宮號,三個人也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太空出差。
7月4日,三位航天員首次執行出艙任務,壹切都非常順利。8月20日,他們再壹次執行出艙任務,進程比第壹次還要快。這壹切都標誌著我國航天員具備了世界頂尖的素質,我國的航天技術也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轉眼間,3個月就要過去了,3位航天員即將回到地球。根據計劃,在9月 17 日,他們就會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回到地面,結束這次太空出差。
那麽,他們會如何返回地表呢?返回地表之後,他們還要做些什麽呢?
返回地面
不論是沖出大氣層,還是重新進入大氣層,對於航天器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神舟十二號如何回到地面非常關鍵。根據計劃,神舟十二號的返回壹***分為4個階段:
首先神舟十二號要先與天和核心艙解鎖,並且通過推進系統產生分離速度,雙方各自調整姿勢。飛船不會馬上返回,而是要在軌道上再飛行壹圈。在此期間,它需要進行2次姿態調整,第壹次是軌道艙與返回艙的分離,第二次是調整到制動姿態。完成調整後,飛船推進艙上的發動機就可以點火制動,降低飛船速度,準備下壹步。
接下來,飛船會以無動力飛行狀態下降,在距離地表140公裏的高度時,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前者在大氣中燒毀,後者繼續下降。返回艙會再次調整角度,和地面呈1.5°-1.7°的再入姿態角。這個角度非常精細,同時也非常重要。壹旦角度過大,就有可能導致返回艙像流星壹樣在和大氣摩擦時燒毀,或者航天員承受不了最大過載而受傷。
第三步就是進入大氣層了。距離地表100公裏處被稱為卡門線,這是界定太空的最低標準。在這個高度上,返回艙的速度可以達到7.9公裏/秒。雖然不會燒毀,但返回艙和大氣摩擦時還是會產生等離子氣體層將其包裹,形成電磁屏蔽。所以,從此時到飛船下降至40公裏高空期間,地面都無法和返回艙內的航天員取得聯系。
在距離地表10公裏時,回收著陸系統就會展開工作。首先是通過降落傘,將返回艙的速度從每秒200米降低到每秒5-6米。隨後返回艙拋掉防熱大底,露出反推發動機,最終在著陸時將速度降低到每秒5米。
接下來呢?
在飛船著陸之前,地面的搜救工作就開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經過了大量的勘測、調研、分析和比較,綜合了地勢、測控設備、氣象相關性等多方面因素,我國決定選擇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的東風著陸場,而不是以前常用的四王子旗主著陸場。
打開艙門後,航天員不會馬上出來,而是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補充飲用水和營養液,同時進行壹些簡單的肢體運動來重新適應地面重力。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航天員在出艙後的所有活動都是采取坐位。
妳可能要問:防止什麽意外呢?
答案是:航天員長期生活於太空微重力環境中,會導致嚴重的骨質流失,這也是他們上了太空還要每天鍛煉身體的重要原因。這還只是已知的壹些變化,太空對於航天員的影響仍然很多都沒有被確定,所以航天員隨後還會進行進壹步的.醫學檢查甚至是未來漫長的跟蹤調查。
具體來說,回到地面的航天員會先進行14天的醫學隔離期,主要目的就是適應地表的重力。然後是醫學療養期,時間在20-30天之間,這時航天員會進壹步進行恢復,增強體質,恢復上太空之前的身體狀態。最後是大約3個月的恢復療養期,也可能會更長。總之,當航天員的身體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後,就可以進行訓練,準備下壹次可能的任務了。
空間站怎麽辦?
當然,我們還要想到太空中的空間站,它的任務還遠遠沒有結束。那麽,接下來它會怎樣呢?
根據計劃,神十三之前會先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給空間站進行補給,為後續任務作保障。神舟十三號預計會在十月發射,也就是說,和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會在太空交接任務後前壹批宇航員才回到地表不同,我國的兩批航天員輪換期間空間站會有閑置期。
在這裏我還要順便提壹句,之前看到其他作者發文章說神舟十三號將是我國的第十三艘載人飛船,有網友表示了質疑。因為從本質上講,我國從神舟五號楊利偉執行太空任務開始才正式載人,所以前面的都不算載人飛船。
其實,這個“載人”要看形容什麽了,通常我們提到的載人都是形容飛船的功能。從定義上講,載人飛船指的就是能夠保障航天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以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面的航天器。也就是說,如果壹艘宇宙飛船具備載人的功能,就算是載人飛船。從神舟壹號到神舟四號雖然沒有載人,但都是載人航天工程的飛船,稱作載人飛船沒有問題。
據介紹,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將會更進壹步,在太空中駐留半年的時間,比這壹批整整提升了壹倍。這不僅僅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要求,更是對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挑戰。
顯然,敢於進行這樣的挑戰,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實力。正因如此,才會有包括日本、德國、俄羅斯、印度、比利時、波蘭等多達17個國家決定和我國空間站進行合作,並且有望派他們的宇航員在我國空間站上執行任務。
當然了,中國的空間站,寫的都是中國字。想來執行任務,可要先學好漢語哦~
神舟十二號什麽時候返回地球2此前報道:
目前,三名航天員正在神舟十二號飛船中,之後,飛船將開展與空間站組合體的繞飛和徑向交會試驗,然後返回地球。
在此期間,三名航天員將在神舟十二號飛船中停留超過30個小時,這段時間他們將做些什麽?
神舟十二號開始進行繞飛和徑向交會試驗
16日上午6點多,航天員關閉連接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的雙向承壓艙門,正式撤離中國空間站。進駐“神十二”之後,航天員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換上出征時穿過的艙內壓力服。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分離,“神十二”組合體開始進行繞飛試驗。這壹階段,天和核心艙與神舟飛船都是自主控制,但為了安全考慮,航天員也隨時處於待命狀態。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 胡國林:首先它(繞飛試驗)是以地面來進行控制為主的,如果出現異常,會切到由航天員來接手進行手動控制,也就相當於我們駕駛汽車來講,從自動切到手動這樣壹個過程。
航天員將著艙內壓力服直到試驗結束
繞飛實驗動作復雜,持續時間也較長,為了安全考慮,航天員要在這期間壹直身著壓力服,直到任務安全結束。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 胡國林:分離之後有三圈的繞飛時間,在這之後(航天員)再換上工作服,進行相關的壹些返回前的準備,包括物品的轉移,還有相關的返回的狀態設置,航天員在軌指令的發送等等,都是需要航天員和地面進行協同完成的壹些工作。
試驗後航天員將與地球同步作息 準備返回
航天員開展工作的這段時間,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繞地運行相對平穩的壹段時間,空間站為航天員提供了壹個小型的生活空間,除了工作之外,他們也可以在這個空間內進行休息。在太空中,航天員和在地球壹樣保持了規律的生活作息,三位航天員忙碌之後在神舟十二號上進入夢鄉,靜待第二天壹早開展返回任務。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 胡國林:到了返回當天早上,(航天員)擇機會再換上壓力服。換完以後就會不再換回工作服了,進行返回前的壹些設置。設置到位,進行束縛,整個的返回流程。
進行束縛後,航天員便不再移動,只是通過通話與地面溝通,回家旅程到此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