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為什麽馮小剛的電影大多取材於劉震雲的小說?

為什麽馮小剛的電影大多取材於劉震雲的小說?

馮小剛說,電影有個渠道,主要是從小說裏來。打個比方,文學是枝繁葉茂,可能其中也有些枝枝杈杈。電影就成了“文學大樹”上結出的果實,每場戲就是壹個果實,由於電影的局限性,很難像小說表達的那樣豐富,但卻很凝練。

馮小剛認為,導演在尋找壹個個好故事時,其實就是在尋找和醞釀壹個個果實。以劉震雲創作的《溫故1942》劇本為例,全長約7萬多字,拍成電影約合4個半小時,目前剪成了2小時20分鐘。“我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在剪輯,能用壹句臺詞的,就不用兩句。這樣壹步步才釀出果實。”

“有壹次劉震雲對我說,好劇本的創作不外乎兩種方法,壹是靠壹群聰明人坐在賓館裏搞‘頭腦風暴’,另壹種是笨人笨辦法,就是靠兩條腿走出來的,沒有故事,就要到現實中去找故事。”馮小剛回憶起為籌拍《溫故1942》,他和劉震雲等組成的團隊到河南、山西、陜西、重慶等地壹路尋訪,聽老百姓講故事,壹路充實劇本細節和人物形象的過程。他進壹步拋出觀點:不是每個好的電影故事都能從天而降,好故事需要長期累積。他反對那種“化學勾兌”式的劇本創作。

針對圈內的“快餐式”電影創作,馮小剛直言:“現在很多編劇都是臨時從老板那裏領個任務,不過壹周時間,壹動筆就成,那是‘化學勾兌’,不是‘釀’出來的,不應該這麽弄。”

劉震雲提出,無論是寫作還是拍電影,尋找好故事已成為中國創作群體中壹種普遍的焦慮。他說:“有比尋找故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培養人的見識。壹個導演、壹個作者能否講述壹個好故事,不僅是講故事本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的見識。”劉震雲分析道,壹個電影故事的膨脹和飽滿程度,內涵的寬度和深度,都與創作者的見識有關。“小說和電影中的見識,實際來自於創作者在生活中的見識。對生活中每個細節的態度,反映了他的胸懷和見識。”

劉震雲認為,中國電影需要有遠見的創作者,而這樣的遠見卓識仍待逐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