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的名稱
194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入租界,愛多亞路更名為大上海路。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將其更名為中正東路。1949年上海解放,1950年5月最終更名為延安東路至今。
金陵西路至華山路段為延安中路,長2300米。清宣統二年(1910年)始築,因路南長浜取名長浜路,為當時公***租界與法租界的界路。1920年以法國陸軍上將姓氏命名為福煦路。1943年改洛陽路,1945年改名中正中路,1950年改延安中路。
延安西路在長寧區境內東起鎮寧路,西迄虹橋國際機場入口處,全長10690米。
據《法華鄉誌》記載,現延安西路華山路至武夷路壹段,原為柴興浜。清宣統二年(1910年)英工部局填浜築長浜路。鎮寧路以西至滬杭鐵路,當時俗稱鴛鴦路面:北半邊(約片2/3)是煤屑便道,供車輛行駛;南半邊(約占1/3)是黃泥馬道,作遛馬之用。附近地區多馬房,每當晨昏遛馬者絡繹於途。今江蘇路東首有英國兵營,占地約百畝,有多家白俄人開設的酒吧。1930年左右修建瀝青路面,原有馬房遷到鐵路以西,沿路陸續蓋起平房,營建花園住宅,開設商店、工廠。滬杭鐵路以西段車輛稀少,農田村舍,壹片鄉村風貌。1943年10月,以陜西省地名更名長安路,1945年國民黨當局為賀蔣介石六十壽辰易名中正西路。1950年改名延安西路,以革命聖地延安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