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醫生好學嗎?要先學習什麽?

醫生好學嗎?要先學習什麽?

麽說呢。學醫的本質就是要讓壹個對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去掌握人這種生物的生命維持機理。任何壹種機械,它的功能都是建立在壹定結構基礎上的。人更是如此,所以要了解並掌握好人體功能的作用機理,對人體結構的掌握是第壹步。註意,我說的是掌握,不是簡單的了解,所以這塊對自學的人來說,因為沒有像醫學生那樣與屍體、組織切片密切接觸的機會,所以建議妳在看了書之後,可以去找壹些圖片、視頻來鞏固。那麽,關於人體正常結構的書,主要有這些: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這些都是壹級學科,裏面涉及到很多專業術語,所以不管是自學還是醫學生,都是第壹次接觸這些,只能背住。再說壹下,解剖學的兩本書旨在對肉眼的觀察,而組織胚胎學則是指鏡下結構。這些基本就是大壹的學生主要的專業課程了。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對人體正常功能進行學習。那麽人體生理學則顯得尤為重要。個人覺得這壹科目雖然只是二級科目,但是的確對基礎醫學的學習起到了貫穿作用,它是基礎中的基礎,就是說對以後的其他病理條件下的人體功能改變的學習奠定了很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這本書不好學,要反復看,反復理解,看完了每壹章之後總結是必須的。其實會讀書的醫學生不外乎就是,理解的深度深,涉獵的範圍廣,還有就是靠自己理解後通過分析、對比和總結,以加深記憶和理解,也就是大學老師說的T字型人才。除此之外,還有壹些比較抽象但是也比較基礎的課程,比如說免疫學,較難理解,但是也是為其他學科打基礎,所以並不需像生理學那樣學完之後都要咬文嚼字的,這壹科重在理解,就是說妳學完之後不壹定要在文字上斤斤計較,主要是以免疫機制理解為主。然後基礎醫學又壹個重頭戲就是生物化學,在大壹的時候分兩期學了無機、有機化學,我覺得在學生物化學之前,可以總結性的看壹下有機化學,至於無機化學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說點題外話,醫學生考研的西醫綜合,壹***才考那麽幾科,就包括了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這兩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生物化學,無非是圍繞細胞裏面五種最基本的物質來討論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核苷酸、DNA。它們的來源,需要了解,它們是如何在機體內發揮作用、如何被機體利用、如何被機體“粉碎”等等內容,就是生化所要討論的。當妳學完了這兩本書之後,如果妳學得好的話,妳會發現這些學科並非單獨而存在,妳會開始理解到它們之間邏輯的連貫性。所以學醫,融會貫通的本領是必備的。除此之外,大二還開設了病原學,所謂病原,就是指壹些導致人類患病的其他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蟲。其中細菌和寄生蟲是主打,病毒致病雖然也很常見,但是對病毒這種東西,目前醫學無可奈何之,妳懂的。病原學,就是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啦,它包括形態、讓人體患病的作用機制還有免疫、防治等方面的內容,所以之前學習的免疫還是挺有用,但不管哪門學科作用機制始終是核心。

以上,就是正常人體所涉及到的醫學科目。

接下來,仍然是基礎醫學,但是對象有所改變,由正常人體深入到病理狀態下機體的討論。

同樣,有結構基礎的學習,也有功能的學習。那麽結構的學習,主要就是建立在解剖、組胚的基礎上的病理學,而功能則是建立在生理學的基礎上的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則涵蓋了肉眼觀察下的病理組織和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的學習兩種,這壹科目就是要與正常的結構進行對比、找到改變,但重心偏向於鏡下結構改變的學習。醫院病理科的任務就是,把從病人身上得到的組織做成玻片標本,然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通過鏡下結構的改變來判斷病人患的什麽病。通常,壹個病人到醫院檢查,如果是壹些比較簡單的癥狀,那麽靠醫生的經驗就可以正確下診斷了。但如果遇到病情比較復雜、不能確定具體的病因時,那麽下診斷的唯壹可靠技術就是做病理檢查。此外,病理學也是考研要涉及的科目之壹。病理生理學,相對比較簡單,但簡單的條件就是妳把生理學好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論語裏面說的,溫故而知新。所謂知新,就是要敢去想,而不是啥都看書上的,人雲亦雲,妳先思考這個病的致病機理有哪些,然後妳再去看書上是怎麽說的,印象會更深刻。

病態時的結構和功能都差不多啦。那麽還是有必要學習壹些藥物。就是藥理學,與生理也密不可分,因為只有妳知道了它的作用機制是什麽,妳才知道這個藥物能拿來幹嘛,它對人體又有那些不好的作用。

好啦。以上就是基礎醫學要學習的專業課程。這些在醫學院校是安排的兩年時間,因為醫學生還要學什麽英語啊、政治啊、物理啊、數學啊之類的,所以才會學了兩年之久。個人覺得,首先自學最大的缺點就是,很難有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機會,比如參與屍體解剖,還有使用顯微鏡觀察鏡下結構,所以形態學習上稍顯困難;第二,醫學院校的圖書館裏面的資源會對妳的學習有很大幫助,要是妳能夠獲得某所醫學院校圖書館讀者的身份的話,就能夠彌補這第二個缺憾。如果妳要選書的話,最好還是選擇人民衛生教育出版社的那種藍皮書,雖然書中還是不可避免的有壹些錯誤,但畢竟權威性還是比較高的,都是名校老師編著的。要是有看到難以理解或者妳覺得他編錯了的內容,建議妳利用好網上的資源,或者是到書店之類的地方去看看其他相關書籍。總之,學醫就是要廣泛學習,拓寬自己的思維,充分利用好紙質、電子資源。

祝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