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目前盛行的四大網絡語及意思

目前盛行的四大網絡語及意思

網絡流行語之壹:“做人不能太CNN”。 在報道3·14拉薩打砸搶燒事件中,美國CNN的新聞報道將壹張反映拉薩街頭多名暴徒襲擊過往軍車的照片剪裁為局部特寫,故意淡化襲擊者的暴力和群體色彩,引發全球華人大簽名,要求CNN道歉。同期,CNN新聞主播卡弗蒂在北京奧運火炬在美傳遞期間發表侮華言論,稱中國人是“壹群五十年不變的呆子和暴徒。”由此,網民們發起了“做人不能太CNN”的流行口頭禪,“做人不能太CNN”壹時風靡網絡,甚者被網友編成RAP風格的歌謠。 網絡流行語之二:“裸體做官” 該詞當為新華網網友首創。以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的落馬為例,將暗地圈錢給境外的妻兒,孤身壹人在國內做官的貪官稱為“裸體做官”者。這類貪官走的是“分步出逃法”:先以種種“合理的”名目,將妻子兒女弄出境外,然後暗渡陳倉,將巨額國有資產非法轉移出境,貪官自己則暫時留在國內以掩人耳目,壹旦有風吹草動,便迅速抽身外逃,溜之大吉。 網絡流行語之三:“叉腰肌” 這個詞的來源十分無厘頭:足協主席謝亞龍在女足總結會上大批姑娘們沒有鬥誌,沒有技術後,認為女足身體肌群中最需要訓練的是“叉腰肌”,可姑娘們並不知道他所說的這個肌肉部位在哪裏。但“叉腰肌”卻從此壹炮打響,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算是對不爭氣的中國足球及其管理者的嘲諷吧。謝亞龍也因發明“叉腰肌”而獲得山寨版諾貝爾醫學獎。 網絡流行語之四:“囧” 2008年,壹個古老而陌生的漢字因互聯網而重生,這個字就是囧。依稀記得,該詞被熱炒源自於央視新大樓的征名,在“大褲衩”被多數人認為不雅後,“智窗”因為和“痔瘡”諧音而遭網民惡搞,“囧大樓”則是壹個相對形象而又不算惡俗的名稱,“囧”字圖案也因此流傳於網絡。與“囧”字幾乎壹道流行於網絡的,還有“槑”(音同“梅”)字。意為兩個“呆”字在壹起,比呆更呆。 網絡流行語之五:“山寨” 該詞據說源於廣東方言。通俗說即盜版、仿制等,最初以“山寨手機”之名闖入了我們的視野,其後,山寨家電,山寨明星,山寨建築等衍生品層出不窮。近期被炒得最熱的要數“山寨春晚”了,這臺被命名為“中國山寨電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由中國山寨電視(簡稱“CCSTV”,應為虛擬的電視臺)制作,明顯是和央視春晚唱對臺戲。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網絡流行語之七:“範跑跑” “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汶川大地震後,四川壹所私立中學教師範美忠在博客中的這番震後“表白”掀起軒然大波,被網友譏諷為“範跑跑”,並引發了壹場關於“師德”的討論。站在道德制高點並具有壹定知名度的時評人郭松民,大罵範美忠無恥,甚至連“畜牲”、“雜種”這樣的詞都用上了,並多處表現出缺乏基本的涵養,而被網民稱之為“郭跳跳”。 網絡流行語之八:“打醬油” 本來用“孩子都會打醬油”是來說明自己的年齡不小了,但“打醬油”壹詞在2008年被熱炒卻和年齡無關。陳冠希的“艷照門”事件發生後,有記者對壹位廣州市民進行了采訪,那位市民無意中的“關我X事,我是來打醬油的”立即成為網絡熱詞。後來,人們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談論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無關時,均使用“打醬油”代之,簡單明了。 網絡流行語之九:“我是北京派來的” 源自於10月底在深圳發生的“猥褻們”事件。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紀檢組長林嘉祥在那次涉嫌猥褻女童案中創造出“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來的”,“妳們算個屁”外,還有“看我怎麽收拾妳們”。隨後這段視頻在網絡上曝光,“我是北京派來的”也壹夜間飆紅網絡,成為醜惡嘴臉的官員狂妄囂張的代名詞。正如壹位網民所說:“這件事雖然還沒完,但是給人的啟示是網民的良知遠遠超乎我的想像,網絡的力量遠遠超出我的想像。 網絡流行語之十:很黃很暴力 此詞是出自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壹則關於凈化網絡視聽的新聞裏。13歲女孩張殊凡在接受采訪時說:“上次我上網查資料,突然彈出來壹個網頁,很黃很暴力,我趕緊把它給關了。” 這句話掀起的“旋風”恐怕是央視所始料未及的。同時,它也將很X很XX這壹句式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有評論指出,當網絡的“BT文化”發展到欺負壹個才13歲的女孩時,這無疑值得深思。當 “網絡暴力”這股邪火突破道德底線對現實生活進行“民間制裁”時,或許真的就該進行法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