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先入為主 盲目報道|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 盲目報道|先入為主

摘 要:在信息泛濫的社會裏,媒體或是為了追求時效、或是為了炒作,往往在“不經意間”就造成了失實新聞的產生,殊不知,失去真實性的所謂“新聞”早已失去了生命。本文試圖從幾則實例入手,分析失實新聞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對策,從源頭上避免失實新聞的產生。

關鍵詞:透視 新聞失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人們公認的至理名言。作為新聞單位建立良好信譽的基礎和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真實二字在新聞工作中的地位相當重要。然而,在現實的新聞工作中,關於新聞失實、虛假新聞的批評和討論卻沒有停止過。多種多樣的主客觀原因使得媒體壹次次地重蹈覆轍:曾經被媒體大加褒揚的“慈善家”付廣榮壹段時間後又被指責為利用兒童賺錢的騙子;“高露潔”牙膏明明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卻被報道成“毒牙膏”;全國十大假新聞評選開始以來,入圍的假新聞不但沒有像組織者預期的那樣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這些失實的新聞是怎樣形成的,又應該怎樣加以解決,應是新聞界人士關註的焦點。

讓我們先來回顧壹下關於這幾例事件的媒體報道。2001年9月,付廣榮個人出資在沈陽建立了“陽光兒童村”,開始收養24名女犯的子女;2002年,她又在兒童村裏建立了遼寧省法制道德教育基地,逐漸被人們叫做“付媽媽”。媒體關於她的報道開始層出不窮,“付媽媽”的好心被廣為傳揚。那時媒體上的付廣榮省吃儉用,不惜變賣自己的房屋財產來供孩子們吃喝住,為了籌集捐款四處奔波,她為無家可歸的可憐孩子們營造了壹個溫暖的大家,報道使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註與贊揚。然而時隔不久的2003年6月,在壹些媒體的正面宣傳還未偃旗息鼓時,付廣榮拍賣“付媽媽”牌月餅商標的行為引起了部分媒體的質疑和調查。此後,陽光兒童村的兒童生存狀況再次受到了媒體的關註。此時,付廣榮以前自述的律師身份、兒童村的兒童準確數量、孩子們的飲食、住宿的條件、兒童村接受捐款的去向等等全部被當成問題揭露出來。媒體報道有證人說付根本沒做過律師;曾經在兒童村當教師的人說村裏的孩子只有32個卻被付說成是42個;孩子們吃的很差,幾乎天天是白菜、酸菜之類;好心人捐的款、物孩子們用不到,付的女兒卻是留學英國的同學中的富豪……報道又是壹哄而上,付廣榮頓時成了千古罪人,成了媒體眼中的“騙子”。僅有少量媒體從中較客觀地提出了中國慈善事業的規範問題。媒體的這種過於極端的報道使事實真相失之偏頗,而此後對付廣榮的調查也不了了之。

2005年4月17日,《法制晚報》刊登了《高露潔等牙膏被指含間接致癌物》壹文,率先對“高露潔”等牙膏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隨後全國的各大報刊都相繼進行了報道,“高露潔”牙膏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壹落千丈並且波及到整個牙膏行業。然而幾天之內,又有媒體對質疑“高露潔”牙膏的文章提出了質疑。新華社記者從消息的源頭開始查起,得知這原是壹項美國的研究成果,原文根本未涉及“高露潔”等字樣,而我國的媒體引用的消息卻來源於英國壹家小報斷章取義的報道。原文作者彼得?威克斯蘭也公開聲明“媒體錯誤的報道和過度的反應,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其次,這項研究根本沒有涉及牙膏……不應基於這項研究作出任何有關含玉潔純的牙膏安全性的結論”。消費者對於媒體前後矛盾的報道也有了異議,覺得媒體有炒作的嫌疑,應該調查清楚再作報道。但《法制晚報》等媒體仍然堅持認為,對“高露潔”牙膏安全性的質疑,是媒體職責的壹種體現。“我當時是本著壹個叫預警這麽壹個職責,我覺得媒體本身就應該充當這個角色。”媒體的失實報道引發了壹場不必要的“公***衛生危機”,破壞了壹個大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並造成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最終也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威信。

以上所舉的兩個事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密切程度逐漸加深,其中,“高露潔”事件更是涉及到人們的生命安全。然而就是這些舉足輕重的新聞,卻被媒體在未經核實信息源準確性、在沒有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在記者具有極大的主觀傾向性的情況下盲目報道出來,引起了人們的不解、焦慮甚至恐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導致媒體失實報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壹、以訛傳訛,未經核實便輕率報道

新聞真實有兩個層次的要求:其壹是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必須準確,這是最低級的要求;其二,更深層的新聞真實則是指要從整體上和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來搜集和傳播新聞事實,挖掘出事物表面現象背後的來龍去脈,準確反映新聞事件的主流和發展趨勢。很明顯,這兩個層次中第壹層是基礎,如果連現象真實都做不到,就更不談什麽本質上的真實了。

常言道,“七分采,三分寫”,采訪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至關重要,不經過深入采訪是發現不了事實真相的。媒體應盡最大力量找到新聞的源頭,再對當事人或旁觀者等第壹手資料進行核對,證明其真實準確後才能進行發表。在“高露潔”事件中,我國媒體最先未經調查便引用了英國壹家小報的報道,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幸好後來新華社記者對那位研究人員的原文進行了詳細解讀才澄清了事實。然而這些報道對該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已難以迅速消除了。

二、媒體價值取向出現偏差

在媒體自負盈虧、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媒體選擇新聞的標準已過多地偏向了受眾的喜好,而較少考慮新聞自身的價值和對社會的意義。出於競爭的需要,媒體對於時效性的理解也走向了極端,對於壹些並不確定的小道消息即使發現了疑點也不去追究,先發出來再說。正如《法制晚報》執行總編王林所說:“我的意思就是說,它如果存在這種危險的可能,我就必須在第壹時間告訴這個城市的市民,它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僅僅是“有可能”便輕易發表出來,那媒體上還有哪些消息是準確、可信的呢?在這個“毒奶粉”等公***衛生危機頻發的社會,人們對大報“揭發”出的“疑似毒牙膏”理所當然地會引起相當的重視,繼而拒絕購買。媒體為壹己私利給受眾的心理造成了什麽影響,又造成了企業多麽巨大的損失!

三、記者的主觀隨意性嚴重

我們說絕對的新聞真實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就在於新聞報道活動是記者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必然帶有壹定的主觀傾向性。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在實際的工作中,這種主觀性、傾向性是記者應該著力減少和避免的。如果記者不能調整好心態,以公正、客觀的立場來報道新聞,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情感來取舍新聞事實,那就很可能造成新聞的失實。

在付廣榮的“陽光兒童村”剛被報道出來時,絕大多數的媒體是持肯定、贊揚態度的。如果新聞事實本身是真實的,這種對慈善行為的表揚當然是媒體的“本分”,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這個事件的報道中,媒體做得太“過”了。記者在報道之前,已經先入為主地形成了對付廣榮的正面良好印象,因而在選擇素材時以及行文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褒揚的情緒。但後來的報道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這又如何解釋呢?雖然事物處於不斷地發展變化中,付廣榮也可能是由壹位單純的“好心人”逐步想到了利用孩子來賺錢,但根本原因還在於記者被壹些所謂的“主流”意見沖昏了頭腦,只看到了壹些表面上的東西卻沒有進行認真的核查,從而造成了失實的新聞,幹擾了受眾對是非的判斷。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其實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多數情況下,是三者***同產生作用,影響了記者、編輯的立場和價值取向,造成了新聞報道的失實。在失實的新聞報道中,這類報道為數不少,因此,該如何避免此類失實報道的產生是值得關註的壹個問題。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上嚴守新聞真實的底線。不管是宣傳典型人物還是揭發社會問題,都應該把核查事實放在首位,只有準確清楚地進行采訪、報道事實,才不至於等到發現失實後再進行補救。要知道,有些損失是補償不了的。現代傳媒在市場經濟的空間中生存,報道的社會效果更多地需要由傳媒自身來承擔,傳媒的公信力成為傳媒維持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而無形的資源。如果僅僅是為了搶占先機和刺激受眾而發表了不實的報道,長此以往,媒體與受眾之間長期建立的信任被打破,將很難修復,是媒體壹筆巨大的損失。

其次,記者要改變工作作風,淡化新聞獵奇觀,把理性思考放在首位。受眾作為壹個大範圍的群體,其對新聞的需求各有差異。面對這些差異,媒體應該慎重考慮怎樣面對受眾,是引導還是迎合,是大眾化還是化大眾。只有遵守新聞規律,冷靜、理性地進行取舍,抵制住盲目跟風和炒作的意識,才能堅持大眾化而不庸俗化,既面向市場但又不迷失方向,正確地處理和把握問題。

就社會影響和效果來說,不同級別的媒體其影響範圍也不同。在英國,關於“高露潔”的那篇文章發表在壹份小報上,根本沒引起英國人的註意,而我國的《法制晚報》作為壹份全國性的大報轉載了這篇文章就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引起了關註。因此,發行範圍大的報紙更應該註意考慮新聞的社會效果,註重新聞來源的追查,千萬不能輕率地發出報道。

第三,媒體和記者也需要被監督。記者和編輯的自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裏所指的監督主要來自於上級主管部門,它們對下屬單位有監管的義務和權力,要通過實時的監督和定期的檢查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這些看似小實則大的問題不能通過口頭上的批評教育解決,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懲罰,這樣才能引起媒體的警覺而不去觸碰這根“高壓線”。同時這種監督也要有政策、法規的保障,有關部門需要通過健全法制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常抓不懈,壹抓到底。

這種監督還應該來自於受眾,受眾是媒體提供的信息服務的接受者,他們可以從與上級主管部門不同的視角出發進行監督。媒體應該重視這種監督意見的收集,並註意改進,才能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社會之中,信息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資源。媒體收集信息很容易,但對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加工,把真正重要的信息凸現出來卻很難,要保證每條信息真實、導向正確就更難了。如果媒體只是對受眾進行信息轟炸,甚至將壹些錯誤的信息帶給受眾,這樣的無效信息反而會給他們造成困擾。陸定壹同誌說過,“新聞工作搞來搞去還是個真實問題。新聞學千頭萬緒,根本性的還是這個問題。有了這壹條,就有信用了。有信用,報紙就有人看了。”對於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媒體必須有壹個清醒的認識。在正確的認識指導下,才能真正守住新聞真實的底線,才能贏得受眾的信賴,最終為媒體的生存贏得空間。

參考文獻:

[1]聞娛.沈默還是表達?――從“高露潔事件”透視媒體的二律背反.新聞記者,2005年第7期.

[2]沈世緯.公信力――傳媒的立身之本.新聞記者,2005年第2期.

[3]江永紅.試論新聞的度.新聞戰線,2003年第9期.

[4]周瓊.新聞真實芻議.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